據媒體報道,自從2020年初爆發至今,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蔓延擴散導致東盟各國陸續實行社會管控措施,其給傳統零售業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同時,因為關閉線下實體商店,導致人民的消費需求逐漸下降。
雖然疫情讓傳統實體商店面臨動蕩不穩的局面,但其同時敦促東盟各國大力實施數字化,促進了在線零售業務的增長。
去年,實體商店的營收入下降,東盟各大型消費市場的需求不大。
新加坡、印尼等國家的零售額降幅最大,約為18%,主要原因是為了遏制疫情傳播,新加坡實施為期2個月的社會隔離措施及印尼實施關閉全市的措施。
與此同時,歸功于有效控制疫情,越南的零售總額領跑東盟全區,2020年降幅僅為0.1%以下。
01丨加快轉向線上
然而,疫情擴散敦促數字化進程并促進擴大電商范圍。消費者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產品。零售商努力加強在線銷售渠道,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隔離措施或限制接觸措施造成的影響。
在東南亞各主要經濟體中,數字化技術公司大力發展。2020年新增互聯網用戶為4000萬人,使總量增至4億人,2015年為2.5億人。
東盟各國的日均上網時間增加1個小時,其中菲律賓的增量最多。菲律賓互聯網用戶每天上網時間為5個多小時。
疫情爆發初期,電商業務就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印尼增速最快,其次是菲律賓、馬來西亞。
在消費者越來越對電商的安全性及便利給予認可時,在線購物潮浪掀起并在疫情后時代仍然保持下去。
菲律賓、新加坡及越南等東盟各國的電商業務增速高出被視為世界上最大電商市場——中國。
去年,印尼是世界上最積極采用移動電商模式的國家之一,79%印尼互聯網用戶通過移動電商平臺購物。其次是泰國(74%)、菲律賓(70%)。中國的移動購物用戶位居世界第六,為64%。
以前電商被許多東盟零售商視為一個比必要經營戰略更有益的選擇。Covid-19疫情有助于實施消費者消費行為方式定型化并加快東盟消費者轉向在線購物形式的進程。
電商成為包括香港中小型公司及出口商在內的各家公司接近本地消費者或深深扎根東盟市場的有效渠道。
02丨增長余地仍然很大
東盟電商規模在4年中增加近5倍,從2016年的95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542億美元。
隨著數字化消費者的增加,今后電商年均增長率約為22%,2025年預計可達1460億美元。
東盟貿易繼續轉向電商業務并且在各家企業適應新平常狀態時電商增速逐漸增長。2020年電商營收占零售總額的9%,同2018年相比增長4%。
然而,增長余地仍然很大。盡管近幾年來東盟各國網絡零售額大幅上漲,但是中國大陸及美國的網絡零售額占零售總額的比例仍然高出東盟的,2020年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網絡零售額占零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27%和20%,東盟為9%。
東盟電商市場相當分散,其中有地區級公司及許多地方級B2C電商模式。
Lazada和Shopee是印尼、越南、泰國、新加坡、馬拉西亞及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主要電商平臺。
上述兩家一流電商公司的業務覆蓋全地區,與此同時一些B2C模式在東盟部分國家普遍。例如Tokopedia和Bukalapak電商模式在印尼普遍,而Sendo電商模式在越南頗受歡迎。
消費電子產品及服裝是東南亞消費者通過在線購物平臺購買的主要商品,占2020年該地區電商商品交易總額(GMV)的一半多。
電商模式打破了傳統食品購買與消費習慣,迫使許多消費者要親自烹飪或在家吃飯,試試在線訂購食品和雜貨。
食品及雜貨的交易額增長率從2015年的4%增至2020年的11%,東盟每5名消費者之中有兩名進行在線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