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促活動是電商平臺拉新(吸引新用戶)的關鍵,尤其是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如果您住在印度,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因為,印度政府擔心電子商務平臺的促銷活動可能會讓小型零售商難以生存下去。
出于這個原因,印度正在考慮禁止“超級促銷”,此舉可能會對預計到 2026 年營收達到 2000 億美元的在線零售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對于很多電商客戶來說,等待“閃購”活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對于習慣等待電商平臺大促活動的亞洲網購者來講,沒有這些是不能想象的。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阿里巴巴發起的“11.11”等促銷活動的規模已經超越了美國的黑色星期五等傳統活動。
它的成功也催生了電商平臺每月在 5.5 或 6.6 等與月份重合的日期舉辦的規模較小的促銷活動。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大促活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01丨拉新
或許大促活動最大的功能就是獲得新客戶。在東南亞這樣電子商務尚未普及的地區,大幅折扣有助于消除用戶想要嘗試新購物體驗的障礙。
根據 Facebook 和貝恩公司 6 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來看,大促銷在這方面表現非常亮眼:大促活動中43%的客戶不僅是電商平臺的新客戶,也是購買不同產品、品牌的新客戶。?
在進入電子商務平臺后,用戶傾向于嘗試正在銷售的新產品或品牌。
貝恩公司 (Bain & Co.) 合伙人 Praneeth Yendamuri 表示,大約 90% 的顧客表示,他們購買了以前從未購買過的品牌。

另外,Facebook 和貝恩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經驗豐富的購物者等待“超級促銷”活動來購買高價值商品。
在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上,在 11.11 活動之前,銷售額經常下降,然后在活動期間達到頂峰,之后再下降。

那么“超級銷售”活動是否有助于整體銷售增長?事實上,“特賣”活動的收入只占電商平臺銷售比例的一小部分。
以阿里巴巴為例,這個數字在 2021 財年(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僅為 6%。

市場研究公司 Forrester 的分析師王曉峰表示,購物節“并不能定義電子商務平臺的成功”。“任何成功的電商平臺沒有它也能保持成功。如果你把前面提到的阿里巴巴收入的6%去掉,差別仍然不大,”她說。
Shopee、Lazada 或 Tokopedia 等區域性電子商務平臺并未分享他們從購物節活動中取得的 GMV,但王女士認為該比率與阿里巴巴的數字不會有太大差異。
然而,由于東南亞市場仍然相對較新,并且受到折扣的推動,“超級銷售”活動貢獻的收入份額可能會更大。
RedSeer Consulting 合伙人 Roshan Raj 表示,在印度尼西亞,“年終購物活動和齋月可以占電子商務平臺總 GMV 的 40%”?。
“除了優惠,購物節也是我們 Shoppertainment 戰略的一部分,”Lazada 集團產品經理 Raymond Yang 說。
Lazada 的這種策略還包括集成直播和互動游戲功能。
Tech in Asia認識到,隨著“超級促銷”活動頻率的增加,其作為吸引用戶和促進銷售的工具的有效性將下降。
02丨競爭
大促活動后宣布的巨額銷售額并不意味著電子商務平臺的財務狀況良好。
盡管如此,RedSeer 的 Roshan Raj 表示,這些活動是推動長期回報所需的短期投資,購物節幫助電商平臺擴大用戶群,將他們轉化為常客。
這個目標越來越困難,因為建立品牌忠誠度需要保持足夠長的折扣期以確保客戶回購。
加上有如此多的選擇,客戶可能會在所有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搜索以找到最劃算的價格。
那么,如果購物節不能保證利潤,為什么電商平臺還在競相組織呢?
這可以是一個害怕“輸給對手,不如對手”的故事。
“如果電子商務平臺停止 4.4、5.5、6.6 大促銷,競爭對手會停止嗎?如果競爭對手不停止,競爭對手將獲得市場份額或吸引更好的客戶”,貝恩公司的 Yendamuri 先生說。
03丨前進 OR 停下
Tech in Asia認識到,“超級銷售”仍將是東南亞電商的趨勢。
Yendamuri 說,根據電子商務平臺的不同,這些“超級促銷”活動“曾經以犧牲電子商務平臺利潤為代價”。
“他們希望增加活躍客戶的數量和 GMV,因此電子商務平臺愿意這樣做,”他補充道。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將轉移到品牌所有者身上。
電子商務平臺希望品牌可以壓低成本獲取市場份額,不過,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趨勢。
核心問題仍然在于更好的購物體驗。
隨著電商用戶水平的提高,“超級促銷”活動的重要性會逐漸降低,但不太可能完全消失。“這是一個還會繼續保持趨勢,但品牌和電子商務平臺需要在組織方式上更具創造性,”Forrester 的王女士說。
來源:亞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