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份報告,里面有個有趣的調查。報告指出,在網上銷售的時候,商品展示圖上要是有人手出現觸摸商品等虛擬觸摸出現的話,會比商品單獨出現更能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和購買欲望。
?
行為經濟學家此前曾表明,如果擁有物品,人們會更加重視它們,這個概念被稱為“稟賦效應”。營銷人員根據這個概念發現,即使消費者只是觸摸商店中的某樣商品,也會產生想要擁有的想法。
?
因此研究人員根據這個心理概念,調查了在Instagram上來自四家公司,約4535篇帖子。這些帖子當中,有43%都是用手來展示商品,例如在秋葉的背景下,抓住了星巴克的拿鐵,或者用手打開最新款的三星智能手機等等。而這些有身體或者手部觸摸商品的帖子,它們獲得的點贊比沒有虛擬觸摸的圖片點贊多出約65%。
?
?
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研究人員還招募了144名學生,要求他們帶上耳機,進行場景模擬實驗。
?
這些學生被帶到一個模擬的運動服裝店,他們可以360度環視虛擬商店。之后場景中出現一個掛在架子上的紅色T恤。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他們可以看到有虛擬的手去觸摸T恤,而三分之一的學生只看到光標出現在T恤上。
?
模擬場景測試結束以后,研究人員問學生愿意為這件T恤支付多少錢,上限可達30美金。那些看到自己的手觸摸襯衫的學生愿意支付的平均費用,比沒有看到手觸摸的學生高出33%。
?
經過各項測試,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觸摸”到產品時,他們就會更加愿意為產品買單,即使這只“手”,只是一直藍色的卡通手。
?
所以很多時候到店購物,店員都會鼓勵客戶觸摸商品。而隨著線上購物的比例越來越重,許多商家也想盡辦法復制店內觸摸商品的感官體驗,例如制定寬松的退貨政策,讓消費者有購買前試用的體驗。研究發現,提供類似服務的商家,銷售額也會比其他的商家高。
?
還有很多企業商家會在商品圖片上下功夫,例如拍攝時加入手模,讓消費者有種“代理滿足”的心理。研究人員表示,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圖片就會產生這只虛擬的手是自己的手,這種錯覺,增加了對產品的心理歸屬感,從而提高產品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