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價值
大部分賣家團隊對于用戶價值難以理解的地方,在于如何量化——尤其對比產品價值
產品價值量化相對簡單:
對產品客單價進行拆分:人力成本+產品成本+渠道成本+凈利(提成從凈利中按業務階段分不同百分百計算)
以瑞幸Luckin產品結構舉例,量化產品成本結構之后
圖片來源:增長黑盒
繼而匯總成為整體GMV營銷效果的評估——規模型賣家優勢在于低成本建立巨大的流量池優勢,持續獲取用戶
圖片來源:增長黑盒
這里的低成本,不單單只有低流量成本,還包括大量的性價比產品;
規模型獨立站賣家增長底層,和瑞幸在競爭激烈的咖啡市場跑出來的背后主因其實一致:
——舍棄咖啡館的空間屬性/平臺的質量背書后,主打提供高性價比/高便利性的咖啡,實現破壞性創新:
規模型賣家在產品主打方案是,大量上架1688/速賣通產品,物美價廉成為海外消費者接觸規模型賣家推廣廣告后的轉化主因:
廠家/供應鏈:產品得到大量曝光機會
賣家:使用低成本廣告費測試人群數據,積累數據“像素”,規模化投放團隊
廣告平臺方:廣告費/用戶消費傾向數據
買家:物美價廉的產品
但產品價值營銷存在的局限性,在于低流量成本不可持續;
同時規模型賣家也缺少產品開發,與競爭對手拉不開競爭優勢;
(規模型賣和產品質量不可兼得,唯一例外是SheIn,高度數字化供應鏈中臺實現源源不竭的合格產品敏捷響應——和抖音/TikTok一樣,使用高敏捷的內容中臺&UGC內容轟炸用戶心智);
依賴營銷廣告增長不是問題,因為本質是投入產出比的精算規劃——那么用戶價值和產品價值的差異在哪里?
從量化的角度,我們對用戶價值數據指標&效應進行解釋:
????用戶價值指標體系
所謂價值(Value),首先直觀量化是我們產品的客單價:
????平均訂單價值 AOV(Average Order Value)
圖片來源:Jaron/Yoki繪圖
圖片來源:Jaron/Yoki繪圖
但如何看產品價格背后的意義,會形成兩種不同的角度的價值:
圖片來源:Jaron/Yoki繪圖
????產品價值 Product Value = 用戶數×平均訂單價值 AOV(Average Order Value)
????用戶價值 Customer Value = 用戶消費頻率(Frequency)×平均訂單價值 AOV(Average Order Value)
從營銷主的角度,產品價值必然是客觀性的:產品/服務從開發到最后被迭代,它能產生的最大價值必然是產品本身客單價乘以最大用戶覆蓋數(產品用戶最大覆蓋數,往往代表著不同產品對應的不同用戶群體)
用戶價值體現則是用戶主觀性,是用戶認為產品或服務能否解決問題的主觀想法:意味著我們不僅需要提供邏輯上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產品/服務,并以此量化出用戶了解和認可我們的產品/服務的價值;用戶價值的量化邏輯是產品客單價乘以用戶消費頻率;
消費頻率(Frequency)存在兩種衍生:
獨立站復購類型按如下區分:
90天內重復購買率達到1%~15%:用戶獲取型
90天內重復購買率達到15%~30%:用戶混合型
90天內重復購買率達到30%以上:用戶留存型
交叉購——當產品類別復購系數過低,比如眼鏡/大件家具
提升產品/服務功能性從而提高AOV
創造產品生態——復購低單價高產品搭配復購高單價低產品從而形成產品矩陣
品牌案例Outer:從極致單品到一種戶外家居生活的想象|BrandStar專訪
圖片來源:Jaron/Yoki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