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亞馬遜在Prime day推出了Countdown Week的新玩法。Countdown Week設在Prime day的前一周,相當于Prime day的預熱期,期間流量會比平日稍高。
對于亞馬遜賣家來說,Prime day意義非凡,其不僅是一年中流量和銷量的峰值期,也是淡旺季明顯的分界點。那么,亞馬遜賣家應如何看待Countdown Week?如何調整經營戰略、科學備貨呢?
對不少亞馬遜賣家來說,這種大促預熱活動的玩法或許似曾相識——2017年亞馬遜大促,Black Friday week的玩法第一次出現,部分賣家在黑五預熱的新玩法中栽了跟頭,積壓了大量庫存。
很多人認為去年的亞馬遜黑五是個坑,但問題并非黑五本身,而是黑五變成Black Friday week后,亞馬遜仍將宣傳點集中在黑五上,導致消費者對Black Friday week知之甚少。而為Black Friday week做足前期準備工作、儲備大量庫存的亞馬遜賣家,則積壓了大量庫存。
因此,賣家無論是備貨還是任何布局上,都要和平臺方保持一致,要關注平臺重視的方向,做足準備功課,研究大促特性及消費者心理,并針對此調整運營戰略。沒有萬全準備就盲目備貨是不理智的行為。
平常,Prime day時賣家都會比平時多備2-3個月的庫存量,而Countdown Week只是作為預熱,賣家準備的2-3個月庫存量足以滿足Countdown Week的需求。
說完Countdown Week,我們來看看哪些類別的產品適合在Prime day銷售。
Prime day是否會積壓庫存,一則取決于備貨量,二則取決于備的貨是否對口。為此,小編整理出了3類適合在Prime day銷售的產品。
1、讓消費者有購買沖動的產品
消費者在Prime day發生的購買行為,多數是由于價格吸引產生的沖動消費,購買的產品也通常是未來可能用到的,比如消耗品。典型的例子包括女性的化妝棉、衛生巾等,女性往往會在活動價格優惠時大量囤貨。而與此相反,諸如窗簾等非消耗品,消費者不會經常更換,因此即便活動期間有7到8折優惠,消費者也不會產生購買沖動。因此,賣家為Prime day選品時,一定要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結合自身情況綜合考慮。
2、高轉化率產品
Prime day流量比平日大得多,產品的曝光率更大,高轉化率產品通常也會有較好的表現。例如,某款產品在平日轉化率20%-30%,但單量每天只有4-5單,這類產品主要問題就是流量不夠。因此,當產品在Prime day期間銷售時,如果轉化率跟平時相同的話,單量勢必會有很大的提升。
3、價格區間合理的產品
消費者選擇在Prime day購物,價格可以說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因素。就以往數據來看,高客單價的產品在Prime day期間單量并無明顯增長,而較低客單價的產品在打折后,單量往往能翻上幾番。
例如,客單價200美金的產品,打7折后,雖然優惠了60美金,但價格還是100多美金,消費者直觀感受到的優惠力度并不大。而客單價30美金的產品,打7折后,價格變成了20多美金,消費者直觀感受到的折扣力度可能更大。另外,高客單價的產品,消費者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考慮才作出購買決定,并不符合第1條“讓消費者有購買沖動”的要求。小編認為,產品價格在10-30美金價格區間的產品,較為適合參加Prime day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