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跨境電商行業業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亞馬遜到獨立站等風口的變化,如純銷售商,再到現在品牌趨勢,企業的發展戰略方向一直在發生改變,隨之而來的資本的投資方向也在發生改變。
在2023年2月23日雨果跨境老板會員閉門私享會(資本專場)上,康煦資本創始人張思堅、復星資本執行總經理潘根峰、堅果資本合伙人孫鴻達、華泰證券投資銀行家李嘉偉、安永合伙人劉則治圍繞投資邏輯、未來判斷等話題進行討論與分享。【】3月15日雨果跨境CCEE(資本財稅專場)
張思堅:
跨境電商企業長期能夠做起來,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亞馬遜從1997年開始到接下來的13年一共虧了30個億美金,一直都虧損,但投資人一直非常支持亞馬遜股票。投資人都希望股票升值、利潤增長,但在現實當中,經常要面臨的是對增規模還是短期利潤的選擇。
我還是建議,企業如果真的要做的話,利潤和規模之間還是要考慮的長期的一個建筑優勢,如何5年10年之后,你的運營還能保持一個增長的態勢,而不是一定要在短期的時間內去追求一個更高新的市值或者估值。
潘根峰:
我覺得財務指標不應該關注利潤本身。
只是說今天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我們難免要去面對取舍的問題,有些時候為了保證幾千萬、個把億的利潤,可能要去做一定階段性的犧牲,這個實際上也只能說是一事一議,很難去說哪個是對哪個是錯。
但是長遠來看,做企業還是從容一點,關注內在價值的增長比單純的利潤跟上市其實更重要。優秀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越來越稀缺,不必太在意晚一年上市或者怎么樣,IPO融到的那些資本,有些時候并不是一次性的,后面的持續再融資,更大的資本杠桿其實往往在后面,所以這是一個平衡的問題。
孫鴻達:
跨境電商,尤其是賣家型的,想要多少利潤,或者多少收入是很容易做的,你只要給我一筆錢,我絕對能賺錢,不顧后面的東西,絕對很容易把利潤做出來,而且是合規的。所以說跨境電商看這兩個指標意義不大,它只能作為參考意義。
還是回到問題本身,我們關注什么,或者說什么樣的利潤或者收入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更有興趣。
所有投資者追求的都是最終退出的時候有回報,怎么退出才有回報?就是這家公司要一直好好的活到資本退出的那個時候,怎么好好活?就是所謂的持續經營和持續增長,所以增長的質量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純亞馬遜的公司,我們就要看有沒有積累,未來除了亞馬遜渠道,還有沒在其他渠道能夠把銷售做出去的能力,這個能力體現在哪?比如說產品確實有差異化,產品SKU基本上足夠投入,我可以做獨立站,可以做線下的分銷,可以真正成為品牌。
如果一定要落實到一個很具體的指標上,我一定看存貨和現金的周轉率,這兩樣說明了一切。所以收入和利潤不重要,只能做參考。
劉則治:
在審計多角度看,做交易非常強調可持續性,可持續性怎么判斷?通過若干指標,不同維度去判斷可持續性。
在財務這個角度,首先會去看的是現金流,現金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這個公司還能活多久,或者說有沒有營業,所以特別是在早期的時候,包括現在有些企業臨近上市,我們會更重視的是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