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呷哺呷哺在新加坡開出首店,開啟試營業模式,其旗下高端品牌湊湊火鍋在去年年初就率先在新加坡落戶,作為國際市場第一站。目前湊湊火鍋已在新加坡開設3家餐廳,今年內呷哺呷哺計劃新增六家門店并延伸至馬來西亞。
像呷哺呷哺這樣的火鍋品類選擇出海并不新鮮,對于火鍋行業來說,出海尋找藍海增量市場由來已久,已成為一大趨勢。

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
火鍋出海成績如何?
由于火鍋品類自帶的低門檻屬性,國內火鍋賽道競爭激烈。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火鍋連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火鍋企業達80019家,市場規模為4380億元。在這樣內卷的行業趨勢下,不少火鍋品牌紛紛選擇轉向海外發展。
提及火鍋出海,則不能不提海底撈。早在2012年12月,海底撈就在新加坡開設首家海外門店。據海底撈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撈已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開設約103門店。
除了海底撈,以內蒙風味為主的火鍋品牌小肥羊也更早地打開了海外市場。不一樣的是,2003年,小肥羊的第一家海外門店設在了美國洛杉磯。在小肥羊被百勝私有化之后,小肥羊原班創始團隊又打造了一個新的火鍋品牌——快樂小羊,也踏上海外擴張之路。2016年,快樂小羊在美國波士頓開出第一家店,并以每年30多家門店的速度在全世界擴張。目前,快樂小羊在全球擁有100多家門店。
到了2017年,大龍燚、小龍坎、味蜀吾、香天下、炊二哥和劉一手等火鍋品牌開始扎堆出海。其中,香天下和小龍坎均在2018年進入新加坡市場。如今,香天下在全球門店超過700家,餐廳遍布新加坡、美國、法國、澳洲等。而小龍坎在新加坡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5家,且近期分別在日本東京上野、德國杜塞、美國紐約、柬埔寨西港新開4家分店,海外門店達到40家。
除了海外門店數量驚人,火鍋出海的收入也不少。以海底撈為例,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在2022年年底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在2019年至2022年3月31日,海特國際所錄得的收入分別為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6830萬美元和1.09億美元。若從細分的海外市場來看,東南亞是海底撈的重要“戰場”。據此前特海國際的招股書顯示,東南亞市場是特海國際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東南亞共有61家海底撈餐廳,每家餐廳平均收入239.9萬美元。
為什么中餐出海是火鍋先行?
火鍋作為國際市場最受歡迎的中餐類別之一,占2021年國際中餐餐飲市場的11.1%(招股書數據)。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計,火鍋的國際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到2026年,國際火鍋店市場規模達到465億美元,國際市場的火鍋店數量預計將從2021年的13.4萬家,增加到2026年的16.9萬家。
可以說,海外的火鍋市場規模并不小。打入國際市場,是火鍋品牌尋找新增量的機會。而且,對比其他中餐品類,火鍋走出去的阻力顯然更小。
一方面,傳統的中餐原料多樣,增加采購的難度。另一方面,很多中餐的烹飪工藝又復雜,受到廚師的個人因素影響,加之顧客的口味又往往各異,很難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而火鍋的食材更易得,在中央廚房完成底料和其他半成品加工后,無須廚師參與烹飪,顧客通過個性化的調味可以自我滿足口味需求。可以說,這類標準化程度更高,并且不需要依靠專業人才的火鍋品類,可以快速將模式從國內復制到海外,有利規模化擴張,是中餐出海最適合的選擇。
另外,火鍋還有區別于一般的中餐的特性,就是涵蓋家人朋友聚餐的消費場景。很大程度上火鍋的受歡迎是因為它把家庭聯系在一起的。辰之餐飲數據庫的一項調查顯示,40.2%的中國人通常會和朋友一起吃火鍋,17.6%的人會在與家人團聚的時候吃火鍋。在海外這一場景消費依舊使適用,海內外消費者通過圍繞火鍋分享同一個鍋內的食物,具有社交屬性。
不過,火鍋出海在本土化過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戰。面對海外不同的飲食文化、技術標準、食品安全、生活習慣,火鍋面臨的問題主要在產業供應鏈、管理體系、人員培訓、口味把控等方面。對于如何在把控菜品特色和迎合本地市場之間做到平衡,各大火鍋品牌有不同的考量。這需要品牌做到保留原汁原味同時,結合當地文化進行本地化改良。
比如,呷哺呷哺在新加坡首店就保留了吧臺與特色的單人小鍋模式。但在菜品上,呷哺呷哺做出了調整。不同于國內市場,呷哺呷哺在新加坡推出的大小鴛鴦鍋,固定的小鴛鴦是養生菌菇鍋,而另一半有五種鍋底可選,每款都是海外獨有的,主打“金湯酸菜鍋”和“暖心胡椒豬肚雞鍋”兩種口味。海底撈同樣如此,針對泰國市場,海底撈推出地特色的大骨湯鍋底,而針對新加坡市場則推出特色的叻沙鍋底。
四川省火鍋協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技術從來不是問題,但必須有足夠的膽量和自信,找準市場和當地受歡迎的口味。再者就是要有充足的資金實力。”
為什么呷哺呷哺選擇新加坡?
對于呷哺集團來說,從進軍新加坡市場開始走上海外擴張之路,是勢在必行的。
畢竟,考慮到公司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呷哺集團此次布局新加坡是尋找新的增量市場。自2018年實現利潤4.62億元后,呷哺集團的業績因疫情原因持續走低。根據財報顯示,其2019年利潤為2.88億元,同比下滑37.71%;2020年利潤為0.02億元,同比下跌99.36%。而2021年呷哺呷哺迎來上市后首次虧損,虧損額為2.93億元,后在2022上半年虧損2.80億元。
而新加坡作為華人聚居的重要市場,也適合呷哺呷哺踏出海外擴張的第一步。
因東南亞地處熱帶,新加坡本土居民的飲食口味偏向酸和辣,口味和國內消費者趨同。而且,新加坡華人群體規模較大,有利于推廣中餐。再者,新加披法律法規完全,稅收制度也頗有吸引力。于餐飲企業而言,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法規與中國接近,方便開店與之后擴張市場。
此外,新加坡的飲食文化還有一個特點,比起在家烹飪,新加坡人習慣外出就餐。據有關調查顯示,只有22%的新加坡人每天在家做飯,與倫敦或上海等城市相比,還不到一半。這是因為,新加坡的餐飲業特別發達,在外就餐甚至比在家做飯花費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要更低。據統計,目前新加坡的餐飲門店共有約14000家,分為餐廳、快餐、膳食供應商和咖啡店(熟食中心、食閣)四大門類。新加坡的餐飲業呈現多元化,在新加坡幾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餐飲。
火鍋不僅準入門檻低,而且符合華人吃飯聚會的社交屬性,很適合推廣到新加坡。盡管新加坡的火鍋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但呷哺集團推出的“大火鍋+小火鍋””打法較為新穎,可攻入本地市場。
其中,大火鍋是呷哺集團推出的偏中高端產品,即集火鍋與茶飲于一體的湊湊火鍋,用來搶占傳統火鍋市場。湊湊火鍋自去年1月進入新加坡市場,目前已經在新加坡開設3家餐廳。此前受疫情影響,湊湊新加坡店試營業期間只開放了 70% 的位置,但每天訂座率超60%,高峰期取號者近百桌,消費者群體主要當地居民、留學生、異鄉人等,人均消費達70新元 ( 約合人民幣328元 ) 。

而小火鍋是指一人一鍋的吧臺式小火鍋呷哺呷哺,面向性價比高的大眾消費市場。在新加坡,小火鍋也有比較大的市場。自2013年以來,新加坡的單人家庭呈急劇上升趨勢。根據2020年的公開數據,對比中國25%的單人家庭,新加坡約16%的家庭是單人家庭。
此外,海底撈在2021年就已經在新加坡布局單人火鍋市場,其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的分店提供單人火鍋座位供單人用餐。桌子被分成“小隔間”,當食客享用面前的小圓鍋中的個人火鍋時,可用滑動窗與其他單獨用餐者隔開。
火鍋出海新加坡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對于呷哺集團集團來講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即便呷哺集團過去三年間的業績呈現下降趨勢,但呷哺呷哺的擴張計劃一直在繼續。呷呷哺集團對外表示,公司在2023年將繼續啟動全面擴張戰略,全年在國內和海外計劃新開門店超24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