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國日趨成熟的電商網絡和早已遍布神州各地的物流體系,歐洲的電商“至少相差十年”,但是2020年的疫情和歐洲的兩次封鎖讓歐洲的電商需求出現井噴式增長,原本歲月靜好的終于被電商撕開了一道口子,中國人也終于有機會參與進歐洲的電商建設潮了。
?
蕭瑟背后的機遇
?
德國美容零售商道格拉斯就在3月份以來的封鎖中看到了隱藏在困難背后的機遇,將公司的營業(yè)額主體轉移至線上,用降低免費送貨條件來吸引更多客戶,自實體店關閉至今的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了70%。
?
法國歐萊雅集團首席數字官也表示會加緊與谷歌、YouTube和Facebook的合作,推廣在線虛擬試妝系統(tǒng),還預測歐萊雅未來3-7年的銷售額會有將近一半來自線上。
?
實際上歐洲市場上的大部分企業(yè)都是私企,其中超過九成都屬于中小企業(yè),一方面抵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電商從業(yè)經驗還不是很豐富,對很多問題都有些不知所措。
?
比如現在歐洲市場的各種消費需求激增,而這些中小企業(yè)無法一下子滿足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普通的衛(wèi)生紙被炒出高價也依然供不應求,這樣,就給國內買家提供了相當誘人的盈利空間。
?
疫情持續(xù)的時間很長,歐洲人雖然有失業(yè)保險、救濟金和各種社會福利打底,但是由于積蓄日益減少,也漸漸對價格敏感了起來,更傾向于尋找一些性價比高的商品來滿足日常需求,在這方面,中國也往往有著不錯的優(yōu)勢。
?
主場之外的利潤
?
除了廝殺激烈的銷售環(huán)節(jié),歐洲市場在配送環(huán)節(jié)也存在大片未開發(fā)的商業(yè)潛力。在歐洲,最主流的配送方式是到店自提,就算有送貨上門服務也往往需要很高的運費,且送達時間也很長。
?
中國商家們如果有實力也有心在這個領域深耕的話,不妨在當地投資一些倉庫,憑借自身成熟的物流經驗來建設當地的物流網絡,給當地的運輸和配送市場一點刺激,其利潤空間也是相當可觀的。
?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歐洲市場的開放程度比較高,但是不管是歐洲各國政府的態(tài)度還是本地人的消費傾向上都更加偏向于支持本地商家,而不是外來的大型電商購物平臺。所以各位中國企業(yè)家如果想要從歐洲人手中賺到錢,不妨試試投資當地商家或是與當地商家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