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loton 是家用健身賽道中的網紅,從 2020 年開始快速增長,股價也一路飆升。但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可以適用于疫情利好的所有上市公司,Peloton 更是其中的典型。2021 下半年業務就下滑明顯,半年總營收環比跌掉 50%+,主要表現在硬件收入的大幅下降。在 2022 年 2 月,Peloton 宣布裁員 20%、CEO 辭職。
文/趙思堯

Peloton 半年度營收變化情況(單位:百萬美金)
來源:Peloton 財報(藍:硬件營收 橙:訂閱營收)
來源:Kickstarter

Gymera 的項目于 2022 年 12 月 8 日在 Kickstarter 上發起眾籌,目標眾籌金額將近 2 萬美金,目前已完成了 31 萬+美金。Gymera 最低配置的原價是 3899 美金,早鳥價為 2599 美金,也就是說 Gymera 只要在 Kickstarter 上獲得 7 個用戶的支持就算實現了目標。
從產品上來看,Peloton 推出的 Bike 主要支持的運動是騎行,推出的 Thred 主要滿足跑步,Tonal 主要滿足用戶重訓的需求,Mirror 主要滿足用戶有氧、拉伸運動需求。這些品牌推出的產品都有一個重點滿足的運動場景。而 Gymera 似乎想做一個滿足多種運動需求的硬件設備。
根據眾籌頁面介紹,Gymera 將自己比作“Tonal + Mirror + 家庭影院”的三合一產品,也就是說 Gymera 能夠滿足用戶無氧重訓、有氧運動、甚至娛樂的需求。在提供更多功能的前提下,原價 3899 美元的 Gymera,雖然看上去貴,但同時有無氧和有氧運動需求的用戶,可能就會覺得這臺設備性價比不錯。從宣傳圖來看,Gymera 顯然也是這么想的。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品牌也在基于硬件開發更多運動場景,在海外生活已經恢復得差不多的現狀下,Gymera 除了同時滿足多個需求的想法,還看到了家庭健身怎樣的機會?
于是筆者聯系到了 Gymera 創始人兼 CEO Todd 以及海外負責人 Will。Todd 曾在華為有過 11 年的從業經歷,從 Todd 在 Gymera 啟動初期對業務輕重緩急的布局,確實有筆者認知中“華為畢業生”的風格。
以下為對話內容(經編輯)

白鯨出海:創立 Gymera 是看到了什么機會?為什么會從我們在眾籌平臺上看到的這款產品入手?
Todd:我之前在華為工作 11 年,一開始主要關注芯片,后來在集團負責行業管理。從華為“畢業”之后,創業做了一家機器人公司,從零開始做到公司籌備上市,算是一段成功的創業經歷。之后我還在消費視覺類公司做過一段時間執行總裁。幾段職業積累下來,我對數字和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行業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就一直在思考大健康的創業方向,因為即使在疫情之前,大眾也飽受亞健康狀態的困擾,再經歷疫情的洗禮,大眾對身心狀態的關注度有了更明顯的提升,并且健康是大眾永恒的追求主題,這也是一個可以為之長期奮斗的方向,我不計較眼前的一時一刻。
有需求自然有解決方案,能看到市面上有不少聚焦健康管理的產品,不管是健康數據追蹤的軟件還是智能硬件,都是對數字健康領域的探索。
但在我看來,多數產品收集的健康數據松散、零碎,沒有整合起來,數據價值自然也沒有發揮到最大。
到了 2022 年初,一位朋友和我提到家庭健身這個賽道,我一下就覺得這是進入數字健康領域很好的切入點。因為要把人們松散的健康數據整合到一起,離不開一個能占到中心位置的硬件。
所以,Gymera 看上去是和 Peloton、Tonal、Fiture 等品牌一樣在做家用智能健身設備,但 Gymera 并不是針對健身愛好者,而是面向普通大眾。
沒有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不喜歡運動、時間不充裕擠掉運動時間、健身房不是生活剛需,這些才是普通大眾面對健身的狀態,Gymera 是想讓這部分用戶養成運動習慣,并得到全面的健康判斷和引導,大眾需要正餐也需要更便捷的快餐。?
白鯨出海:Gymera 如何用一個健身設備來吸引這些普通的非健身愛好者呢?
Todd:Gymera 不是一個純粹的健身設備,我們強化了它的社交、娛樂屬性。就像蘋果手機,它本身也可以接打電話,但真正吸引到用戶的是軟件內容。

Gymera 也一樣,會提供游戲化的運動方式、教練課程,也會在設備內整合 Instagram、amazon music、YouTube 等娛樂向的 App。Gymera 支持設備間互聯,這樣可以讓用戶和同伴間相互督促、或者模擬健身房一起運動的效果。

白鯨出海:硬件不是核心競爭力,但卻是品牌要提供的基本功能。Gymera 在基本功能上是否存在技術壁壘??
Todd:Gymera 在 2 個功能上有明顯優勢。第一個是重訓時重量調節功能,另一個是有氧運動時的動作糾正功能,對應的是團隊在數字電磁力控制上的技術和 AI 技術上的壁壘。

過去做重訓,人們對抗的是配重塊、杠鈴、啞鈴的重力,但說到底做重訓的設備都需要配備很多重物。Gymera 則是通過電機轉動帶來的電磁力來模擬與人體對抗的力,這個力量是數字化的,精度更細,例如可以力量增加 0.1 公斤、5.2 公斤。人在重訓中力量會消耗,經常得停下來手動增減配重塊。Gymera 通過 AI 計算,可以根據人的重量、訓練狀態自動調節力量大小,給用戶更科學的訓練計劃。
另一個就是動作糾正功能,讓 AI 在復雜運動場景下進行準確的動作識別是有難度的,這也是一個技術壁壘。
白鯨出海:這些能力和 Gymera 的團隊配置有關吧?
Todd:對,現在 Gymera 的團隊一共有 100 多個人,其中 90% 以上都是研發。這些員工來自通信、互聯網云平臺、機器人、體育教育等多個領域,所以在上述領域有較強的實力。
白鯨出海:2022 年成立,12 月就開始眾籌,并且在這么短時間內將團隊發展到這個規模是怎么做到的?
Todd:Gymera 的團隊里,一開始的多半都是來自華為的高管和高端專家,還有一部分是連續創業者,他們放棄了自己原有的事業,大家是帶著資金、團隊以及資源一起合并到了 Gymera,這也是 Gymera 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
白鯨出海:現在 Gymera 剛剛進入冷啟動階段,在進一步增長、主攻市場以及拓品上有何計劃?
Todd:由于疫情,我們沒有參加線下展會,只在美國設立了一個小型的樣機展示活動。這次的眾籌,是想起到新品線上發布會的作用,同時配合 Facebook 群組與用戶交流。真正的好產品需要大量的心血去優化,我們需要更多的 VoC,我們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傾聽他們的需求。
關于市場,由于國內消費者很難接受橫跨半年的產品預售期,因此我們打算在 Gymera 投入量產之后再發展國內市場。
至于拓品,短期內,Gymera 還是會以現在的硬件為中心產品,圍繞它進行拓品。而 Gymera 的確是一個高客單價的產品,勢必影響“普通大眾”這個市場目標,因此之后也會推出一些輕量的、單價低一些的產品,第一款產品首先面向的是一些高凈值家庭。
在我看來,大健康是一個天花板高到九霄云外的領域,當前階段,幾片小小的云彩就足以澆灌我們了。

在與 Todd 的對話中,筆者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例如創業者的從業經歷對于品牌創立初衷的影響,和很多品牌想要解決用戶的一個痛點不同(沒時間去健身房蹬車),Todd 其實從數據整合價值的點出發,也因此選擇了將并沒有很好健身習慣、但浸泡在健身文化中的海外大眾消費者作為自己的目標群體;也是因為選擇了這樣的目標群體,在基于自己的技術壁壘保障了專業體驗的同時,用社交、娛樂等產品/服務來提供層次更豐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