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焦點視界結束了一場實地探訪越南工業園區的直播。在直播前我們就收到了大量的留言和預約,不難看出外貿人對越南市場的關注。
越南在去年年中遭受德爾塔疫情重創后徹底躺平,在今年上半年交出了十分亮眼的出口成績單。
在最近的三個月里,它也正瘋狂吸進美國、中國、歐盟、東盟、韓國和日本的訂單。而蘋果CEO庫克決定在幾年內逐步將供應鏈轉往越南,向來精準把握風口的李嘉誠也大舉進軍投資,小米近日坦稱早在去年6月已經于越南建廠投產……
“越南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進了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西北區的一座工業園。
肖明華先生是本次看廠的主播,他已經在越南深耕多年。最近他收到了很多來自國內客戶、朋友的電話,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問這幾個問題:
越南現在怎么樣啊?
有什么賺錢的生意?
能不能來越南做投資、建工廠?
“每次我都會說,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這句話是肖明華對這些疑問的回復。
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中國經濟大發展也是從出口開始的。有這個模版在前,越南跟著學,所以這些年發展最快的就是制造業代工。
現階段越南制造有兩大優勢:
一是人口紅利還未消失。
普通工廠員工的月工資從最開始1200元人民幣/月,漲到現在大概是3000元人民幣/月,以越南隆安省海山工業園區一個注塑廠為例,因為基本工資很低,工人的加班工資基本占了全部的一半還多。越南總人口差不多9900萬左右,男女比例大致持平,其中勞動力人口占比70%,而我國目前只有62.5%。
二是越南和其他國家之間簽署了十幾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其中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合作密切。
這些無疑將更加促進越南的經濟發展,給自身產品準入國外市場帶來便利,也能獲取更多短期和長期利益。而以上涉及到的美國和歐盟,同時也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越南投資建廠。
那么憑借以上這些,真的能讓越南復制出“下一個中國”嗎?
“吃到代工紅利,但自身的硬件沒有跟上”
粗看越南的出口數據其實并不能說明越南外貿的全貌。讓我們來拆解一下。
2022年前5個月,越南的進出口市場中,美國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出口額達467億美元。中國則以496億美元的進口額成為越南最大的進口市場。
在貿易順逆差方面,越南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歐美;越南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于中韓。這說明什么?——越南正在從中國和韓國大量進口生產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通過組裝加工后出口。
舉個例子,到2021年,越南只有300多家純越南配套產業企業,為跨國公司的越南工廠提供零部件。目前,越南國內電子行業近90%的元器件需要進口。
再看一下越南內外資企業出口情況。
今年前5月,越南內資企業出口額402.5億美元,增長20.8%,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6.3%;外資企業出口額(含原油)達1125.6億美元,增長14.8%,占比73.7%。
這說明,越南本土企業的出口能力并不強,出口大頭主要由外資企業來完成的。
所以,雖然吃遍了代工制造的福利,可越南自身的硬件設施并沒有跟上。重工業積累不足,以及工業配套產業鏈的缺失,以至于越南目前能接到的訂單更多還是來自勞動密集型或者產業鏈較短的行業。
“中越產業總體上是一種互補與競爭交織的關系”
很多朋友會說:李嘉誠是什么人,李嘉誠都去了,難道大家品不出越南現在經濟有多火嗎?
但事實上,李嘉誠的生意遍布50多個國家,一年到頭全球到處投資,泰國20多億美金買土地,60億美元購買印尼的上市公司,今年又將獨角獸GoTo在印尼運作上市……但是為什么就沒有輿論沒有說泰國、印尼崛起呢?
這幾年來,只要有任何經濟上的風吹草動,越南“是不是要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這個話題都要被拿出來反復說。但無論是從數據還是其他方面來說,二者其實并不具備可比性。
現在的越南,更像是21世紀初前十年內珠三角加工產業興盛的中國,甚至有人比喻當下的越南像20多年前的東莞,但即便是那個時候,中國GDP年增速均保持在9%-14%左右的高位水平,而越南現在才5%-7%左右。
所以綜上,沒必要過度解讀越南。
對于中國而言,當下最重要的還是把人口紅利轉為人才紅利,追回制造業發展的主導權,生產中高端上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