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服裝行業承載大量就業,對保障居民就業的貢獻遠大于經濟效益上的貢獻,是中低技能勞動力就業的蓄水池。
進入 21 世紀以來,國內紡織業大約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2001-2010 期間,加入 WTO 組織之后的外貿需求驅動國內紡織業快速發展,我國逐漸成為世界紡織工廠。
2011 年-2017 年期間,隨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進入平臺期。紗和化纖的產量增速顯著放緩,甚至棉布和服裝產量整體上出現了波動下降的趨勢。
2018 年至今,產業主要產品產量負增長,行業逐漸顯現出衰退跡象,國內紡織業走到了產業升級的關鍵節點。
我國紡織業在過去 30 年間快速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產業鏈,但是也面臨諸多困境。
首先,紡織服裝行業屬于比較典型的勞動密集行業,過去二三十年國內紡織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第一人口大國帶來的人口紅利。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均上升,且計劃生育之后出生率下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減小,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其次,為了推動經濟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幾年我國對制造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
作為僅次于石化工業的第二大污染產業,紡織行業首當其沖。
最后,2018 年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
第一輪中國對美征收關稅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包含棉花。棉花是重要紡織原料,2017 年我國從美國進口棉花 50.53 萬噸,占總進口棉花的 44%,征收關稅后,每噸進口成本提升了 3500 元以上,對純棉水刺非織造企業產生一定影響。
第二輪美國對中加征關稅包括各種原料(棉、毛、絲、麻和化學纖維)的所有紗線、面料、產業用紡織品以及部分紡織機械類產品。在這之前的 2017 年,美國是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以非織造布為例,中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國非織造布的主要供應國,加征關稅之后在成本及物流費與加拿大、墨西哥相比競爭力下降,而且土耳其企業也加快了在美國市場的布局,這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非織造產業的增長。
所以,征收關稅會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對美出口產生較大的影響。
文章截取自:《中國互聯網出海一周頭條 我們一起看真相聊大事兒 | 白鯨出品228期》-白鯨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