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跨境還是國內電商,都算是最普遍也是最基礎的操作,可是它又是明文規定不允許這樣做,因為這是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從結果導向來看會誤導消費者同時還會把這個平臺的競爭趨向于惡劣。既然這樣,那為啥平臺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呢?
究其原因,現在的消費者都是不喜歡留評的,根據不可靠數據顯示:100個購物者中,可能只有2-3個人原因自己去留評,也就2%-3%的留評率。這估計也是亞馬遜允許留評率在5%以內被認可的原因。
就亞馬遜而言,我相信最近的大家部分人又收到了姐夫年前的一次問候:涉嫌操作 評論,誘導消費者留評。
我覺得這是情理之中也是意外之外的:有的人,我是讓國外朋友幫忙刷的,才幾單,根本算不上刷單,怎么會給我警告?有的人,我的是新店鋪啊,不應該給點機會么,還沒開始就這么壓迫,這個店鋪還怎么玩?有的人,我也就合并了幾十個review,這么快就被發現了么?有的人,我只是在售后卡中留了我們的聯系方式,讓他們有問題可以聯系我們而已,這也會收到小紅旗?
我們來看看亞馬遜最近出臺的一系列政策:
一、11.6號關于 Vine
條款和條件:
在廣告欄中可看到只有符合條件的賣家都可以免費做VINE活動,要知道這以前可是需要各種條件才可以的
二、11.8號關于商品包裝和插頁的政策新聞:
買家評論可幫助買家做出明智的購買決定,是提供有關如何改善商品的建議的重要來源。真實的買家評論可以幫助新買家在購買之前找到并評估您的商品。
特此提醒,亞馬遜政策禁止使用誘導買家給出好評的包裝箱插頁和商品包裝,即使您并沒有為該評論提供獎勵。同理,亞馬遜也禁止要求買家聯系您,從而避免在亞馬遜上留下差評。在將商品發往運營中心或發給買家之前,請確保您的商品包裝和包裝箱插頁符合上述政策。如果您有存放在亞馬遜運營中心的商品違反了亞馬遜的政策,可創建移除訂單,主動移除庫存
三、11.17號關于溝通指南說明的政策:溝通指南澄清說明
一般而言,只有在處理訂單或回復客戶服務咨詢時,您才能聯系您的亞馬遜買家。您不得為任何營銷或促銷目的聯系買家,包括通過電子郵件、信函、電話或其他方式。
如果您向買家發送協議許可的消息,則該消息不得包含以下任何內容:
-
在主題行中包含“[重要須知]”(如果無需完成訂單)
-
營銷或促銷信息
-
激勵或操縱商品評論或賣家反饋的語言
-
請求移除或更新現有商品評論的語言
-
多個商品評論或賣家反饋請求
-
并非完成訂單所必需的鏈接或附件
-
選擇不接收消息的鏈接
-
徽標(如果它們顯示或鏈接至您的網站)
-
任何與您在“聯系買家”頁面上選擇的聯系原因不同的內容
注意: 在與買家的任何溝通中(包括包裝箱中的廣告插頁),您都不能要求買家為您的商品留下積極的買家評論,也不能要求買家只在對您的商品擁有良好體驗時才留下評論。同樣,您不能只要求對您的商品擁有良好體驗的買家留下評論。此外,不能提供任何補償來換取評論,包括現金或禮品卡、免費或打折商品、退款或賠償以及任何其他未來優惠。
四、11.12號出臺“Request a Review” 功能
我就想問下,一個月內,亞馬遜這么大張旗鼓的出臺了四項關于上評,索評的政策,部分賣家還在那里無所畏懼,敢這么頂風作案,姐夫不問候你對得起正在下降的市值么?(之前接近萬億美元,現在約為8890億美元)
從以上各大政策就能清晰的知道,亞馬遜正在整治評論這塊。所以不管你是玩黑的還是白的,在往后的日子里,都得猥瑣發育了。處于灰色地帶的刷單情況,現在亞馬遜想要給他一個定位:那就是你刷單強,任你強;我A9清風拂過崗。被帶走了,說明你的做法超脫了我的承受范圍,帶不走的說明還在我的范圍內!不過我還有個大招:秋后算賬!!!
有人說,你說的這么恐怖,那亞馬遜還能做么?
當然能做,不能所有的重心將不再是刷單,而是聚焦產品!(畢竟目前我還沒看到比亞馬遜更公平公正的跨境平臺了)
這里提點我個人建議:
1.刷單當然還是必須的,但是必須掌握好度,一般控制在5%以內的上評率(新品可能稍微高點,但是需要盡快稀釋)
2.盡量找質量高的賬號去刷,這樣權重會高。比如國外,自己養了很久的賬號(IP地址,信用卡,郵箱等)等,但是頻率也不要高
3.現在不要在售后卡上附上任何個人,公司或者其他促銷信息了,否則只要被人盯上就是等GG
4.如果自己有站外流量池,這個就比較簡單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5.國外如果有朋友,可以在線下的實體店做些動作,比如大折扣促銷,不過要在網上下單之類等等
6.如果推新品可以,把產品信息發給之前的精準客戶(郵件形式)
7.利用免費的VINE標活動,如果產品質量不行建議最好不要做
8.長期浸泡,跟潛在客戶建立情感,而后的推銷產品上評之類會水到渠成,不過會比較花時間和精力
9.各大社交平臺建立自己的圈子,這個同上(比較花時間和精力)
10.早期評論者計劃,這個適用范圍有限,現在基本很雞肋了。
當然還有更多的方法,我在這里只大致提供10種思路給大家參考。
未來的趨勢就是品牌化運營,精細化操作;核心是產品,精髓是細節;無謂黑白之道,通向山頂的便是正道!
來源:Jason 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