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爆火的時候,最先沖入這個市場的就是做電商那群人,因為他們具有成熟的電商經驗和互聯網經驗,更加容易識別互聯網電商平臺的機遇在哪。而跨境電商作為互聯網和外貿行業的結合體,即與國內電商平臺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許多差異。
國內電商賣家在貨源、品類方面更加有優勢,早在2017 年就有很多天貓 Top 500 的店鋪賣家轉型做跨境電商,這些賣家在產品供應鏈方面有足夠的優勢,不過他們也需要轉變自己的思維。
首先,跨境電商平臺雖然披著電商的衣,本質還是屬于出口外貿行業,即將本國的產品銷往海外。那國內電商要做跨境電商,就要確定產品是否適合出口,例如食品、煙花爆竹、液體類很難做出口貿易,不是說這些產品不能做,而是這些產品要求的資質和海外出口認證非常繁瑣,很容易在一開始就讓國內電商賣家撞上南墻。
其次,入鄉隨俗。國內電商賣家的產品要符合目的地國家的市場需求,在產品適合出口的前提下,如果產品在海外沒有需求,那也就意味著沒有市場和銷路。例如,中文書籍、漢服、十字繡,甚至在亞馬遜美國站還有中國的文房四寶等產品,不得不承認賣家很有想法,但現實確實很難有老外會對這些產品感興趣。
最后,國內電商賣家必須清晰自己的產品定位,在天貓、京東、淘寶等平臺有著大大小小的國內品牌,線下實體店也做得風生水起,在國人心目中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消息不是互通的,這些產品如果拿到美國、加拿大、英國,甚至一些歐洲小語種國家就算不上品牌,幾乎無人知曉。
哪怕是小米、華為這樣的企業,在歐洲小語種國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波蘭、捷克等地也沒有多少當地人知曉。
國內的傳統廠商,即使做得不太好的國內電商去開拓這些小語種國家市場,可以和華為、小米這樣的品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例如在國內毫無知名度的傳音手機,在非洲市場卻是連小米、華為都打不過的最大品牌。
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就給了許多小賣家或者掌握小語種的人才一個很好的市場機遇,可以說,在國內市場蛋糕基本被分完的情況下,占領海外市場,成為了國內中小賣家逆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