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過去近兩周時間的這場俄烏沖突中,全球外匯市場上跌得最慘的貨幣無疑是俄羅斯盧布。值得注意的是,歐元兌人民幣匯率自2015年以來首度跌破7關口,成為了國內外匯交易員熱議的話題。
匯率跌跌不休,歐元已跌破7
俄烏沖突爆發之后,在跨境電商圈首當其沖受影響的就是歐洲市場。這段時間,歐元、美元及英鎊的匯率變化,早已成為跨境人的關注焦點。
歐元作為世界上交易量第二大的貨幣,如今卻在俄烏局勢的拖累下,正在淪為歐洲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空頭標的”之一。
近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歐元對人民幣6.9107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409個基點,一舉跌破“7”整數關口,再次刷新歐元正式流通十幾年以來的新低。
歐洲與美國作為亞馬遜的兩大市場,布局其中的跨境賣家不計其數。匯率下跌,苦的還是跨境賣家。
-
賣家A:英鎊跌、美元跌、歐元跌,我又多了一個提桶跑路的理由。
-
賣家B:今早來公司打開實時匯率表一看,真的當場暈過去……
-
賣家C:曾經歐元匯率8+的時候,我對它愛答不理,現在它讓我后悔莫及。
確實,對做歐洲市場的賣家朋友來說,這次,怎一個慘字了得!很多賣家朋友的銷售凈利率也不過4、5個點,匯率這樣波動,本來賺錢的訂單,利潤一下子就沒了,企業的現金流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人民幣避險屬性顯露
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事實證明:做跨境電商,不要光埋頭賣貨,還要抬頭看匯率。但是影響匯率的因素太多了,抬頭也看不懂啊!
近年來,央行、外匯局、商務部等部門一直在大力倡導企業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理念,央行頻頻發聲:不要賭人民幣升值貶值,久賭必輸!
外匯局方面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企業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匯衍生產品管理匯率風險的規模接近6000億美元,同比增長94%;套保比率為22.8%,同比上升7.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企業匯率避險意識增強,風險中性經營理念提升。
匯率風險中性理念
指企業把匯率波動納入日常的財務決策,聚焦主業,盡可能降低匯率波動對主營業務以及企業財務的負面影響,以實現預算達成、提升經營的可預測性以及管理投資風險等主營業務目標。
賣家心里苦,歐洲站還要做下去嗎?
匯率的波動,加上VAT稅、、頭程運費、各種認證合規費等,讓許多歐洲站賣家叫苦不迭,大家不禁發問:歐洲市場還有希望嗎?2022年亞馬遜歐洲站還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
賣家A:歐洲去年上半年是賺錢的,去年下半年開始慘不忍睹。我就是做的歐洲站,英國還好,但是德國法國要求太多,花費了不少錢,加上市場內卷,匯率降低,今年真的很難講。
-
賣家B:歐洲光稅收就20%,還有歐代英代、EPR電子法等,產品售價和美國還差不多。另外,歐洲站的政策嚴格是出了名的,動不動就死賬號。
-
賣家C:歐洲站不僅日出幾單,還要內卷,年前超高價發的貨,年后還要低價賣。低價也出不了幾單,天天被老板催著處理冗余,說怎么這么多貨,怎么沒出單,趕緊想辦法,做計劃……匯率還跌,怎一個慘字了得?
從賣家們的吐槽來看,歐洲站不僅面對著訂單下跌、匯率下跌的難題,還依舊陷于內卷的旋渦。因此,關于歐洲市場是否還有希望一題,下面這位賣家的觀點值得大家細細揣摩:
現在的歐洲站是存量市場,隨著跨境賣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你除非有特別的壁壘,比如產品沒人能陪你玩得起,比如你的玩法非常牛逼,任何產品都能在你手上上天。或者你的錢多得砸死人,或者你的供應鏈優化到了極致……如果你沒有任何優勢,進去只能淪為炮灰。
亞馬遜扶持歐洲站,多方優惠利!
面對著眼下的歐洲市場,有一些賣家直言想退出了,小白賣家也是不敢輕易進場。亞馬遜官方似乎也留意到了這一點,于是開啟了對歐洲站賣家的一系列扶持計劃。
據外媒報道,近日亞馬遜德國站宣布為新賣家們推出多項優惠計劃,提供總價值超過45000歐元的福利。此次活動針對首次在亞馬遜上架產品的賣家,并且,品牌所有者和亞馬遜用戶能獲得更多的福利,主要包括:
-
1:品牌注冊賣家獲得獎勵資金(最高可達90萬歐元)以及積分;
-
2:使用FBA物流配送方案的賣家,獲得進貨折扣;
-
3:新賣家還可獲得價值45歐元的產品推廣券。
另外,針對歐洲站,亞馬遜將推出一項支持可持續性產品和氣候友好型產品的銷售計劃,參與該計劃的賣家有機會獲得包括10000英鎊的無股權贈款、價值25000美元的AWS Actie積分以及5000英鎊的贊助積分。具體的活動時間以及活動說明,大家可以訪問 Launchpad可持續發展加速器可了解。
從以上政策看來,亞馬遜在促進歐洲站賣家活力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不過也難以改變歐洲市場現狀以及賣家們做歐洲站的態度。畢竟現如今除了亞馬遜市場本身面臨的挑戰以外,俄烏局勢是一個關系全球經濟走勢的巨大未知數。
總的來說,如何加快資金運轉、降低運營成本、管理匯兌風險來保證自己的利潤空間,已成為賣家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因此,小知建議跨境賣家們一定要及時關注相關的事態發展,做好應對風險的應急措施與防范。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