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選品來說,
我們所有做的產品從價格段來分,0-10美金,10-50美金,50美金以上。不同的價格段都有不同的競爭以及打法。
那從標品和非標品來說,又有單量以及打法的很大區別。
那從類目上來說,亞馬遜每年服裝是銷量的大頭,但很少聽說哪個做服裝的大賣壟斷等。但是戶外或者工具類目相對小一些,卻也有很多年銷好幾億的。
那從產品說有人想做長久的品,有些想做風口的品,有些想做擦邊球的品,還有要做侵權的品。
每一個方向都可以賺錢,也都可以賺快錢和慢錢。
只看我們自己怎么抉擇。
就比如我們做的都是標品剛需,可能打造一個產品需要費很大的成本,甚至于要承擔失敗的風險。這就是慢。那如果選擇非標品+熱點元素。或者說微侵權產品,可能爆單來得更快,這就是快。
但是從長期來看,把這個長期我們不說10年,就是1年來看,我們的標品剛需,可能已經賺了一百多萬了,這就是快,但是這些非標品或者侵權產品,可能熱點過去了,鏈接沒銷量了,也可能侵權被抓,鏈接下架店鋪被封了。這就是慢了。
再說運營,
我們都知道營銷里面價格絕對是一個殺手锏,低價區間是價格敏感型人群,那低價螺旋非常有用,中價格區間強調性價比,但是超低價肯定也很有用,高價格區間更注重質量功能等,可能價格沒那么有用。
所以前半年亞馬遜內卷的時候,低價螺旋的一大堆,引發整個類目均價下降。那這些玩低價螺旋的鏈接,我相信肯定很多短時間就起量了,并且關鍵詞排名以及類目排名上升的很快,這算不算快?
但是后期不斷的漲價之后,鏈接的銷量不斷的下滑,到后來漲到市場價之后,鏈接已經找不到了,何談賺錢。或者說為了保證銷量,價格一直漲不到有利潤的價格水平,長時間虧損不見利潤,欲哭無淚。你說這是不是慢?
再從產品質量上說
很多人從剛進入一個市場的時候,為了拼低價,盡可能的去壓低采購價,對比供應商,不停的找更低價的廠家,這樣來達到利潤最大化。此時就可以更低的售價去打開市場,單量上升的很快,這是不是快?
當鏈接銷售幾個月后,不停的來差評,鏈接的權重下降,關鍵詞排名下降,轉化下降,銷量下降,前期虧損沖的排名,全部化為烏有。這是不是慢?
再從選品上說
我們為了賺錢,為了銷量更多,業績更高。都需要不斷的增加新品。
那在選品的時候,很多人是精鋪發fba,一個月上幾十個sku,或者說在選品階段,簡單分析下競爭情況,核算下利潤情況,不考慮差異化,直接上鏈接去沖銷量。很快業績翻倍的增長,這是不是快?
后期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價格戰的開始,利潤一降再降,最終放棄了產品。業績還不如去年,利潤可能虧損了。這是不是慢?
那還有人,上品必須差異化,從市場的篩選,目標人群的細分,到差異化的方案,產品的設計,開模,打樣,大貨,質檢,大概4個月才出來一款產品,這是不是慢?
隨著鏈接的打造,獨家開模的產品,競爭度減小,利潤有保證,不太受價格戰的影響,最終盈利不少, 這是不是快?
最后從品牌說
我們做亞馬遜的都是一個賣貨的,那有人就是只賣貨,不做品牌獨立站,不做網紅營銷,不做品牌軟文,不注重品牌私域,不重視品牌售后以及美譽度。只專注于亞馬遜上游更高的業績,有更多的鏈接,有更多的類目。這是不是快?
隨著亞馬遜對賣家的趨嚴,不是封店就是封品牌,或者亞馬遜流量的減少,賣家的利潤和業績開始下降或者虧損,這是不是慢?
那有人從店鋪開始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注重品牌打造,單店單品牌,深耕類目,注重網紅營銷,品牌軟文,品牌獨立站深耕。這個可能需要幾年才能看到效果,這是不是慢?
但是幾年后,打造成功一個細分領域的DTC品牌,有很高的利潤率和市場占有率,這是不是快?
賺錢有很多種,有些人就喜歡賺短期快錢,有些人喜歡賺長期的慢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慮和定位,我覺得每個人的選擇都是正確的,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