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今年4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就下發了《 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對“支付業務合法資質”進行了強調。5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總會計師孫天琦在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聲稱,金融開放不等于沒有監管,金融必須持牌經營,而金融牌照必須有國界。獲得外國的牌照但沒有在中國拿到牌照,不能通過數字平臺給中國投資者、消費者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
而在近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召集銀聯、網聯兩大清算組織及部分支付機構召開了一場跨境業務研討會,再次重申了跨境業務持牌經營的重要性:“凡是沒有取得監管許可而為中國境內居民提供跨境支付結算服務的,都屬于跨境無證經營”,與此同時,強調“境內機構6個月內必須停止與無證跨境機構進行合作”。
?
對于這些新規的出臺,與之息息相關的跨境支付行業有人歡喜有人憂,對于那些已經取得相關牌照資質的支付機構固然是比較有利的,但對于一些國際支付機構及一些僅在境外持牌的收款公司,面對這個情況則可能會有一些棘手。
?
國家對于牌照的嚴格要求有著深刻的現實原因和必要性
?
不管做什么買賣,支付收款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特別是對跨境電商來說,一款安全便利的收付款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它決定了整個交易的最后一環是否安全合規、流程是否簡單順暢、費用是否透明合理等一些關系到商家核心利益的問題。
?
而在交易的過程中如果資金存在問題,那會是一個很大的隱患,甚至會出現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而鑒別一家跨境收款企業是否安全,需要多維度進行判斷,包括金融牌照資質、合規風控等。
?
在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對于我們一般的賣家,特別是才剛入行的新手,挑選一個安全且適合自己的支付機構會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踩雷”,所以國家對于牌照的嚴格要求是有著深刻的現實原因和必要的。
?
賣家在選擇企業的時候,也可以優先考慮擁有牌照的收款企業,特別是在國家已經推行了相關政策后,能在“大浪淘沙”后留下來的企業,不僅是實力讓人不容小覷,而且安全性、規范性也會相對較高,而賣家在優中擇優,“踩雷”的幾率會大大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