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 月,中國連鎖餐飲品牌呷哺呷哺在新加坡試營業,這也是呷哺呷哺在中國大陸之外的第一家門店。
對于很多想要出海的中國企業來講,把門店開到新加坡不僅是進入東南亞市場的第一站,也是走向全球的第一步。
不止呷哺呷哺,還有很多中國企業也把海外第一家分店設在了新加坡:
2012 年 12 月,海底撈在新加坡開設海外第一家分店。相比呷哺呷哺,海底撈在新加坡的布局早了近 11 年。從新加坡的第一家分店開始,海底撈加速了向全球擴張的步伐。在 2022 年年底,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據此前特海國際的招股書顯示,東南亞市場是特海國際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東南亞共有 61 家海底撈餐廳,每家餐廳平均收入 239.9 萬美元。
早在 2014 年,小米就把國際化的首站設在新加坡,并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海外零售實體店。進軍新加坡之后,小米又陸續開拓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等市場,通過線下門店與線上電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銷售,屢次奪得東南亞智能手機品牌榜銷量桂冠。
2015 年,名創優品開始向海外擴張。同年 12 月,新加坡進軍新加坡市場,三家門店同時在新加坡開業。
2016 年 6 月,江邊城外在新加坡萊佛士城購物商場開出首家海外分店。據悉,新加坡分店里的各式原料及調味料都從中國進口,但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新加坡分店就選用咸水魚如石斑、尼羅紅、黑鯧及鱸魚來制作重慶烤魚。
2016 年 11 月,熱風的第一家海外直營店鋪已經正式進入新加坡烏節路。隨后,熱風也迅速擴展整個新加坡市場及東南亞市場。2017 年 2 月,熱風馬來西亞店也迎來了開業。
2017 年 12 月,探魚開辟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定在了新加坡,海外首店在新加坡索美賽 313 店開業。據悉,探魚的第五家新加坡分店也在水濱坊開業。
2018 年 11 月,喜茶在新加坡的 ION Orchard 開出了自己的首家出海門店。據喜茶透露,新加坡首店前 3 天的日銷售量就在 2000 杯以上,其中,布蕾波波系列的日銷售量達 500 余杯。
2018 年 12 月,奈雪的茶首家海外門店于新加坡開業,開始了全球化探索的第一步。但目前,奈雪的茶在新加坡的店已經關閉。
2021 年 8 月,太二酸菜魚在新加坡樟宜機場開設首家海外店。
2022 年 9 月,貓爪烤肉在新加坡 Bugis+ 開設的海外首店也正式開業。
除了上述中國餐飲和零售品牌,還有不少中國公司也把海外店開到了新加坡,比如華為、小龍坎火鍋、小尾羊火鍋、楊國福麻辣燙、絕味鴨脖、蜜雪冰城、霸王茶姬、黃燜雞米飯等。
至于新加坡持續吸引中國企業來開設首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華人占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在飲食習慣和消費習慣上,新加坡消費者與國內消費者有很多相似性。新加坡也自然也成為呷哺呷哺、海底撈、喜茶、探魚、貓爪烤肉等中國餐飲品牌出海的第一站。呷哺集團相關負責人向外界媒體介紹稱,新加坡首店試營業的前 3 天,客流量日復合增長率達到 40%。
除了中國香港,新加坡也是亞洲著名的購物天堂。在新加坡的烏節路,幾乎集中了全球各種商品的知名品牌。名創優品大中華區總裁及聯合創始人葉國富曾表示,新加坡是亞洲零售業的風向標,素有“購物天堂”之稱,消費者對于日用百貨等長尾商品的需求強烈。除了名創優品,熱風選擇在新加坡開設首店的原因也離不開這點。
新加坡不僅是東南亞的中心樞紐,還是連接東西方的橋梁。品牌在新加坡測試市場后,可以更容易打入東南亞市場以及國際市場。小米全球業務副總裁雨果·巴拉和小米總裁林斌在發布會上曾表示,新加坡的各種基礎設施更發達,可以幫助小米了解如何建設物流和售后服務。他們希望小米從較小的新加坡市場規模起步,從而了解用戶對小米產品的看法,隨后加以改進。此外,呷哺集團相關負責人還表示,在新加坡市場站穩陣腳后,呷哺呷哺今年還將在中國臺灣、馬來西亞開設首店。
據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顯示,新加坡已經超越中國香港成為亞洲第一金融中心,全球第三金融中心。在金融地位不斷鞏固的背景下,新加坡的經商便利程度也非常高,位居全球第二。在一般情況下,線上注冊公司只需 15 分鐘的時間,設立公司僅需 1.5 天。至于注冊成本,只需 315 新元(約 1575 人民幣);注冊資本在初期階段也只需 1 新元(約 5 人民幣)。對于中國出海企業來講,在新加坡開公司設門店也并非一件復雜和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