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單干、團伙創業一直都是賣家密切關注的話題,但單干往往很難成功,沒有足夠的資源成不了事。害怕踩坑的跨境電商賣家,經常會問別人——有沒有什么第三方培訓機構、商標服務商和物流商推薦。
?
因為跨境電商行業內踩到的坑真的太多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踩坑,什么時候不知不覺就交了智商稅。
?
像一開始創業的小黑就交過智商稅,2015年轉行什么都不懂,參加跨境培訓機構,發現自己學到的內容還不如在淘寶上買到的100元課程。
?
去年,小黑嘗試了新的物流商,價格是很便宜,但是延誤了不少時間,原本說好的15天,沒想到30天才到,他懷疑是海運掉包空運,生氣之余又很無奈,感覺自己還是太年輕,沒有看穿跨境圈割智商稅的“套路”。
?
究竟行業內有哪些割智商稅行為,一直刺痛著賣家?以下的智商費你們交了幾個?
?
號稱“學會日賺500單”,實際天天0單
?
一開始進入跨境電商這行的賣家,就極有可能遇到“套路”的第三方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會以“學會日賺500單”的噱頭來吸引人,一套課程賣到1萬塊。
?
賣家上完課就會發現,課程內容是老舊的PPT風格和4年前的老套玩法,基礎內容翻來覆去地講,但是用不到實踐中,最后錢給出去了,但是年賺百萬的例子永遠輪不上自己。
?
另一種套路是,有很多據稱是“無貨源模式”的培訓,其實就是賣ERP,有不少想要入行跨境電商的新手小白,聽說這種培訓不用備貨坐著就能出單,立馬就被吸引了。
?
培訓機構提供的軟件操作簡單,只要跟店鋪捆綁之后,國內平臺的產品信息就會通過機器翻譯,發布到各大跨境電商平臺上。但是,說好的出單呢?!當小白意識到其中的問題,想要找培訓機構給個說法的時候,相關負責人卻神奇地消失了。
?
號稱“全面兼顧”,實際或泄露賣家信息
?
邁過培訓這一關,幾條listing都有起色了,賣家想用ERP來高效運營,卻發現ERP也會泄露到賣家信息。賣家小A發現,自從用了某個ERP之后,原本好好的listing被跟賣了幾次,很有可能就是ERP泄露了他店鋪的信息。
?
除了個人信息可能被泄露外,有賣家遇到過一家ERP。它家的法人名下其中一個公司注冊的商標高達31個,而且涵蓋多個類目。他補充:“如果只是收集數據倒還好說,要是被跟賣,你說多惡心?”最后,該賣家特意強調千萬不要輕易授權店鋪給任何軟件。
?
號稱“0費率”,不知不覺卻薅了一大把羊毛
?
賣家想要運轉好整套跨境業務,找合適的收款工具肯定是少不了的,但也要警惕收款平臺套路也很多,這些套路讓賣家很吃虧↓↓
?
1、有些收款工具號稱低費率(例如是0費率),但是這是有時間限制的(優惠期是在幾個月或者是一年),或者是有額度限制(低費率只局限于70萬以內)。只要賣家一過了時間段或者超過額度,費率就會蹭蹭地上升,這時候很多賣家只能認栽,默默被割智商稅。
?
2、低費率或0費率的背后,還有可能是匯率沒有實時對標中國銀行,存在匯損和隱藏費用。
?
有賣家表示:“自己也用過很多的收款工具,很多家都是上面說的這種‘套路’,還有一些收款工具會對不同的賣家推出不同的年費套餐,但是,其實背后經過嚴格計算,千算萬算還是敗給了收款工具。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更喜歡萬里匯(WorldFirst),它是0~0.3%費率,不會有一年的時間限制,而且近期的匯率非常的不錯,也不存在隱形費用。作為老牌跨境支付企業也很有實力,我還是比較放心的。”
?
號稱市場最低價,實際時效無保證
?
因為疫情的影響,物流已經成為賣家最最關注的一環,能找到市場超低價的物流商固然是好,但是很多小白賣家一定要當心,超低價背后有可能會隱藏了很大的隱患。
?
有不少賣家發完貨查單號卻發現,自己明明發的是快遞,走的卻是海運的渠道,時效大打折扣,說好的10天,慢慢就變成20天,最后到2個月,更離譜的是還有賣家的貨半年之后不見蹤影。
?
雖然賣家和貨代在合同上約定好賠償多少錢,但是現實往往是,貨代堅決不履行合同上的約定,延誤就延誤了,違約就違約了,只能認栽。
?
號稱真人測評,實際機器刷評
?
雖然小編不提倡賣家刷評,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很多亞馬遜賣家都有真人刷評的需求,小白入門的時候一定要當心,整個測評市場真的是亂象叢生。
?
比如測評服務商鼓吹真人測評100%的留評率,并且信誓旦旦說能保證時效和穩定出單,每天能出二三十單,也能提供聊天記錄,聽起來是不是非常不錯?
?
來一波賣家體驗:出了100多單測評就發現上評速度太快了,完全不像是真人測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留評后返款還超出了單量,這哪是什么真人測評,就是機刷。
?
要知道亞馬遜對于測評管得很嚴,就算現在沒事,也會秋后算賬,買測評服務的賣家是恨得牙癢癢,恨不得把服務商揪出來一頓打。
?
VAT市場亂象叢生:錯報、收費不明
?
以上說了培訓、ERP、收款、物流和測評的套路,接下來給入門級新手說說VAT市場,這也是踩坑的必經之地。
?
被割智商稅的賣家表示,有些服務商各種招式:漏申報、直接把申報稅金核算算錯、收費不明,還有的是注冊稅號時間長等等。2018年就有很多跨境服務商既負責刷單、商標,也負責VAT,最后收了錢之后就跑路。而且,現在這種現象還是還是存在的,他們就是利用信息差,瘋狂割智商稅。
?
最后,給各位入門級小白分享一些被“騙”多了的前輩們總結出的經驗:多對比,多總結,找靠譜、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希望各位賣家都沒有交過智商稅,都能避過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