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貨賣到東南亞去”,這個念頭從未如此鮮明地出現在付丹腦海中。
東南亞市場的前景毋庸置疑,在這片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構建的土地上,人口總數量大、平均年齡27歲、核心城市和首都經濟圈集中度極高。
更重要的是東南亞的商業演進路徑與中國特別相似,無論是互聯網化的相似性,還是商業結構的相似,又或者是發展速度的相似,從目前大環境來看,東南亞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國,中國創業者出海東南亞恰逢其時。

空曠!是Evelyn前往馬來西亞“看倉”時的初印象
早期Lazada跨境小二Evelyn在踏進馬來西亞倉的那一刻,體驗到了現實的骨感。這里面積足足有四五個籃球場大,日單量卻常低于100單。
海外倉被視作提升物流時效、增進消費者體驗的破局點。但這偌大的海外倉,卻困于一個難題:必須要足量成本才能維持高額的運作,但缺少前期投入,又很難期待單量的自然增長。
Evelyn覺得惋惜,但她馬上開始找解決方案:馬來倉有著很好的先天條件,它是個免稅倉,還有電子清關等功能,“只需要找一個好的業務場景去落地。”
減免入倉商家的倉儲費用,提升物流效率,用跟優質的服務為商家帶來有自己體驗。針對跨境商品開設了“72小時達”專區,確保從訂單產生到貨品送達消費者手里,不超過72小時。讓東南亞消費者建立跨境商品時效也一樣快的心智。
這時也是2018年9月,11.11迫在眉睫,Lazada特意包下好幾艘貨輪運貨。Evelyn在碼頭拍下貨船到港的照片時,既有幾分興奮,也難免惴惴不安。但很快,取而代之的忙碌于處理那飆升的出貨量。
馬來西亞海外倉的每日單量迅速拉升至20倍,物流團隊緊急增派了幾倍的支援人手,包括部門主管也需要進倉理貨,保證貨品能在開賣前正常入庫。

付丹在2014年創立自有品牌Hilda,是最早加入海外倉的一批商家。而她所銷售的沖擊鉆、電圓鋸等電動工具,因商品重量較重,低跨境物流,高成本是難以跨越的壁壘。
一加入Lazada海外倉,實現了貨物最快能達到2-3天。目前,Hilda已成為全店海外倉商家。入駐一年后,其GMV同比增長就達到600%之多。

馬來倉的日最高單量達到1萬單,70%的庫存都在雙十一當天售罄。一連串數字讓Evelyn感受到了馬來海外倉的繁榮。隨著2018年馬來西亞率先啟用海外倉,Lazada海外倉隨后在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依次落地。海外倉已成為跨境商家的剛需
2020年,Lazada深圳、香港中心倉的正式上線,讓Lazada跨境物流初步形成“跨境直郵、中國倉發、海外倉發”三種模式的服務矩陣。
原本相距千里的東南亞被陡然拉近。生意來往多了,人情味也變得濃厚起來。有時,付丹會贈送給顧客一枚中國結,對方愛不釋手,不停地拍照。許多顧客由此變成了地道的中國迷。“恨不得把孩子送到我們這里讀書。”付丹笑著說。

對于獲得2022年Lazada先鋒女性獎的付丹來說,不斷提升自我是一種必備的品質。她報了大量的電商培訓班,學習Lazada的各種功能和玩法。
但對缺乏電商經驗的商家而言,Lazada多樣的功能,有時是一種門檻。對于平臺來講,如何既滿足商家多樣的核心需求,又保證操作易上手,是當下的核心目標。
平臺運營Tony他和團隊的同事們致力于優化平臺工具、完善Lazada知識庫的學習體系和資源庫,簡易各項功能的操作。
對早期商家孵化團隊的Selina來說,這道題暗藏著更靈巧的解法。2019年,Lazada內置的直播工具LazLive的正式上線,而她需要將國內盛行的“直播帶貨”移植到東南亞,并在吸引東南亞消費者的同時,幫助商家迅速上手。
彼時,電商直播對于東南亞用戶來講還是一個新鮮事物。考慮到東南亞用戶愛熱鬧、重娛樂的性格,Selina側重通過“娛樂化營銷”增強消費者粘性。
想法很美好,落地則需要面臨重重阻力。由于缺乏人手,許多成員都是兼職參與項目;初期商家自播較少,僅有的3家服務商一度提供了80%的直播量;為了搜求小語種人才,Selina深入探訪多個城市。
南寧!一根橄欖枝在這時意外拋來。這是一座優勢明顯的城市:南寧不僅具有很多開設東盟小語種專業的高校,還招收了全國最多的東盟國家留學生,小語種人才數量方面優勢突出。直播團隊在深入考察后與南寧政府簽訂了協議,劃地4000平米設立直播基地在當地綜合保稅區內。
數萬名小語種人才經過授課、培訓、包裝,成為訓練有素的帶貨主播。
為了發掘東南亞本地優質主播,團隊還發起了“LazTalent”海選活動,平臺提供選品和優惠價,任何有意成為帶貨主播的素人均可報名參與。
2019年,直播的場均觀看普遍不到20人,“現在只要堅持周播,pv達到千人左右是非常簡單的。”Selina介紹。
第一批試水的人迎來了一波紅利。濟南服飾商家,在菲律賓站每天直播,日增粉達到200+;一名在深圳開店的馬來西亞人,憑借一口純正的馬來語,在馬來站和印尼站同步直播,保持不錯的轉化率。
創立于2012年的廣州箱包品牌Tigernu,則是選擇了公司內英語較好的員工參與到直播中來,今天播菲律賓,明天播馬來西亞,后天播新加坡……新人面對鏡頭難免緊張,但上手幾次就輕車熟路了。
據Tigernu的Lazada銷售部負責人Rita回憶,她的第一場直播只有300多人觀看,但到了2020年11.11,直播間已經有10,000+觀眾了。雖然直播時用的是英語,但當直播間有買家用小語種提問時,店鋪老粉往往會在評論區代為回答。

“直播讓我們深入到買家中去,”Rita感慨,“每次直播都好像能和他們面對面互動一樣。”
所做的這一切,用一句話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話來說,大概就是“買得開心”。一切的努力不言自明。


語言差異,是跨境商家公認的開展業務的主要障礙。2021年之前,中小商家和買家溝通多通過翻譯軟件,出現翻譯錯誤鬧笑話的情況時有發生。
Lazada為助力商家高效運營,借阿里達摩院的自然語言處理(NLP)能力賦能,實現小語種的快速準確翻譯。
然而,要做出改變又不那么簡單。Lazada的語言是電商的語言,有著非常多的專屬詞匯:包郵、折扣、保真、退換……在不同語言里,這些詞匯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用哪一種才地道?那段時間,Tony經常和本地團隊溝通,用他們提供的素材作為訓練AI的“養料”。
2021年,翻譯功能正式上線,主打印尼、泰國、越南3個使用率較高的小語種。不僅顧客和商家的溝通可以即時翻譯,通過小語種檢索也能關聯到店鋪;Lazada智能圖像分析能力,甚至可以做到“一鍵出圖”:上傳一張商品宣傳圖,Lazada后臺能自動完成翻譯、嵌字的“美工”工作。

信、達、雅,翻譯行業的古訓,同樣是技術團隊的追求。
當然,Lazada面向跨境商家提供的互通服務不止于此。平臺不僅要實現多維度多國語言共通,更率先解決了單個商家“一發多國”的需求。
在此之前,Lazada東南亞六國的商家后臺是“各自為政”的。商家運營哪幾個國家,就要分別開啟這些國家的賬號,在不同的站點來回切換,難免遇上庫存不清、信息遺漏等問題。
能不能用一個平臺監控多個國家的基礎運營動作,最終實現“一發六國”的高效操作?這不僅極大降低了商家的操作復雜度,也蘊含著技術上的簡潔美感。
這就是GSP(Global Setting Platform)的雛形。
跨境業務涉及到語言、物流、財務等多個系統和流程,要把層層壁壘全部打穿、研發出一套“大統一”模型,其難度可想而知。團隊內不乏質疑的聲音:做到一發多國這個體量的商家究竟有多少?為他們投入那么多資源,這個項目的ROI(投資回報率)足夠高嗎?
為此,技術團隊組織了一次廣州、深圳兩地的商家走訪。大家走進工廠和商鋪,傾聽商家真正的痛點,也化解了心中的疑慮。GSP投入研發后,Tony每隔兩個月會做一次商家滿意度調研,看著分數一路走高,他打心眼里感到高興。
2022年3月,GSP 2.0上線,將極大地提升商家運營效率。
扎根東南亞本土10年以來,Lazada已成為東南亞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東南亞消費者接觸國貨、了解國貨的窗口。
截至2022年,Lazada跨境業務已連續6年實現持續增長,平臺月活躍用戶突破1.59億。Lazada航行10年穿越山海、泊入港灣,滿載著商品和故事,也牽系著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