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狂三年之后,海運市場回歸正常,行業正面臨新的考驗。
?

BaiXiao
·?集裝箱航運正面臨強勁逆風?·
9月27日,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運輸公司馬士基發布了一份亞太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直白地指出,目前全球集裝箱航運正在面臨強勁逆風。
在集裝箱海運領域,第三季度向來是傳統意義上的旺季,到了今年卻顯得不溫不火。馬士基在9月份的亞太市場報告的開頭就提到,大多數區域的集裝箱增長都有所下降,而且集裝箱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下滑的跡象。
在5月~7月期間,馬士基在亞洲的出口量下降了1.1%,進口量下降8.3%;對北美的進口量下降2.3%,對歐洲進口量下降4.5%。只有非洲和亞洲境內的運量,是仍在增長的少數幾個區域。

市場遇冷,旺季不旺,以往高居不下的海運價格開始跌跌不休。自今年6月開始,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急劇下降,到9月份為每箱標準3000美元左右,回到了2020年12月的水平。
這可能意味著,全球海運價格已經回到了兩年前。
除了馬士基的報告,集裝箱貿易統計公司CTS(Container Trades Statistics)的數據也從更宏觀的層面上佐證了這一點,CTS的全球運價指數已經從前幾個月的高點回落,8月份下降4.1%。此外,CTS還指出,亞洲至歐洲航線的主要指數下降了15點,亞洲至北美航線的指數下降了17點,從上月的268點降至251點。
造成集裝箱貨量和價格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供需層面上。
此前,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國家供應鏈斷裂,海外企業擔心供應不足,掀起一股囤貨潮,導致去年海運價格大漲;而今年以來,海港擁堵開始得到緩解,海運價格逐漸回落。
而今年,供應鏈危機帶來的成本上升,進一步抬升了消費成本;加上由于氣候和地緣沖突引發的突發性能源危機,促使能源成本上升;此外,逆全球化在一些國家抬頭,也使得貿易成本進一步增加……種種原因,加劇了歐美地區的通脹,居民消費信心下滑。因此,在海運的一些主要市場出現了需求疲軟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也是造成需求下降的重要推手。
馬士基認為,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放緩,以及通脹壓力和能源成本的上升,導致經濟前景日益悲觀,集裝箱航運市場因而遭到打壓。8月份,全球的制造業訂單與庫存比進一步下降,制造業訂單也略有下降。同時,不計食品與能源成本,美國和歐洲的通脹水平分別達到了8.3%和7.4%。
貨量的下降對運力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價格的回落也意味著海運市場重回正常化,但未來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讓需求端的前景變得不明朗,這進一步加深了集裝箱海運市場的焦慮。

BaiXiao
·?對未來供需變化,馬士基表示看好?·
隨著需求和運價的下跌,很多船運公司開始減少航運班次,以改變供給過剩的局面。
自9月以來,很多航線已經暫停或者取消,海洋咨詢機構德魯里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跨太平洋、跨大西洋、亞洲-北歐和亞洲-地中海等主要航線的750個預定航次中,已經取消了122個航次,取消率為16%。其中,全球三大航運聯盟陸續合計取消了101個航次。
而即使是馬士基,也同樣做出了取消航線的選擇,在上個月取消了2條跨太平洋航線服務,地中海航運和美森輪船各取消1條,又在最近表示將取消亞洲-北歐航線的運力。
新冠疫情帶來的消費需求波動和商家關店,造成了之后的大規模庫存失衡,當下,零售行業需要糾正這一失衡,企業也需要適應供應鏈管理的新規范。
不過,對于未來供需市場的變化,行業的一些專業人士卻對此持有較為樂觀的看法,因為今年消費者已經逐漸開始回到疫情前的生活方式。歐睿國際預測,2021至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在比較零售業各渠道的表現時,這些專業人士期待著新的電子購物渠道,比如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在線市場,能夠帶來更為強勁的增長。
圖片來源:馬士基亞太市場洞察-2022年9月此外,超過60%的零售行業人士預計,電商的普及率至少占據整個零售總額的20%,這一份額將繼續增長,并且可以看到,在未來幾年這一份額將繼續呈指數級增長。

馬士基的首席執行官施索仁近日也表示,對公司的業績很有信心,即使取消了幾條航線,但盈利的目標沒有改變,并聲明:“沒有看到任何可以改變今年指導目標的影響因素”。
然而,施索仁對未來海運需求并非那么樂觀,他預計海運量將持平甚至下降,但陸運物流將保持高速增長。

BaiXiao
·?行業的應對與挑戰?·
市場的風云變幻考驗著整個行業,企業不可能袖手旁觀。
馬士基的報告中寫到,為了應對需求市場的變化,很多行業專業人士正在調整新的商業模式,擁抱新的技術,驅動新的收入來源,以迎合消費者的消費場景和購物方式。諸如直接面向消費品牌和付費服務的市場興起,意味著未來實體空間必會被重新構建。
目前行業正在推進全渠道戰略,這一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不少,其中現有系統的整合、缺乏內部資源和專業知識等,都是重大挑戰。
整合新的商業模式,不僅需要零售商做出大膽的商業決策、收集必要的資源,還要改變未來業務運作的思維方式。總之,想要成功過渡,需要大量具有相關經驗的人才。
疫情過后,消費者消費習慣和消費抉擇的變化,使得零售行業的從業者也必須做出相應的反應,不斷重新評估戰略優先級。
關于行業內未來五年以及未來12個月的優先級,馬士基在報告中也給出了一個結論:

圖片來源:馬士基亞太市場洞察-2022年9月
在未來五年內,零售領域的專業人士將更加重視可持續性,看重新的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向新的市場擴張,這有助于駕馭未來更多具有數字化的消費需求。
在未來12個月內,行業內將會創造有影響力的店內體驗,增加數字投資,以更好地與本地的數字用戶接觸,并促使零售商開始全渠道戰略,優化商店模式和店內體驗,將實體和數字零售場景融合在一起。
而供應鏈的優先級也將從成本轉向彈性,降低區域性或全球性中斷的風險。隨著靈活度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更高水平的供應鏈整合這一需求也會得到增長。
現在,零售行業正通過減緩低需求商品的生產和交付,增加高需求商品的生產交付,來解決庫存失衡的問題。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仍然處于十分脆弱的境地,運輸選擇有限且不斷變化、員工嚴重短缺、經濟不確定、供應商產能不足等問題仍待解決。
總之,行業正在改變,對于置身其中的企業來說,挑戰不少,但機遇也蘊含其中。能否抓住機遇,就在于是否能正面這些挑戰,將危轉化為機。
?????
⊙文章內容由個人觀點采集整合而成,不代表百曉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