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品是個技術活,當然不是坐在家里冥想就能得出的結論。賣東西,主要看消費者喜歡什么,想買什么?這就扯到數據了。不少大體量的賣家,會有自己的數據人員來收集,小的賣家則是通過軟件來采集。有了茫茫多的數據,應該怎么分析呢?
姜還是老的辣。來聽聽老王是怎么做產品開發的,他曾經是某超級賣家的產品五虎將之一。
空白期看周邊
首先,你要對你想開發的產品進行分類,是空白期、增長期、存量期(平穩期)、還是衰退期,如果是空白期,整個平臺都沒有這款產品,這時候你千萬不要光看淘寶、1688的銷量就拍腦袋,因為歪果仁腦袋里裝著什么,你壓根就不知道。你要做的是嘗試爬取周邊產品的數據,來看市場需求。
舉個例子,你要開發一款馬桶周邊產品,市場一片空白,你可以爬去其他馬桶周邊產品的數據,如馬桶蓋、馬桶腳架、馬桶坐墊,從而知道,老外對上廁質量的追求還是非常高的。
增長期看特性
增長期的產品大多屬于比較新的產品,基本包括創新型產品和提升型產品,這類產品市場預熱推廣期會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就需要步步為營,利用各種渠道信息來觀察其市場接受度。
如果各種數據顯示此產品屬于上升期,再結合則產品上市的時間,大概半年或者更加短這里以半年做個時間點,(很多廠家在推出新品都會試產一批投入市場進行測試,各個細節問題就在這段時間反應)是一款產品質量、性能、細節完善與否的分界線。
一般來說新的產品在第三批生產后達到95%以上的成熟度,這時候可可以根據公司的情況確定這個產品方向,爆款或者先入為主江湖地位就在這里開始了。
最典型的指尖陀螺,這是一個1200多評論的Listing,在六個多月前,指尖陀螺才露苗頭的時候就已經上架,然后不斷調整產品材質、成本、模型,目前指尖陀螺市場基本定型了,這塊產品也順勢確立了自己的市場領先地位。
存量期看大小
如果,產品已經處于存量期,銷量一直很穩定,就要看整體市場大小,看競爭對手數量多少和實力大小,看自己運營、資金實力夠不夠,看自己的供應商在行業的排名及他們的創新能力,看利潤空間大不大,有沒有搶別人蛋糕的必要性。
以寵物汽車坐墊為例,作用是防止寵物抓爛汽車真皮、吃喝拉撒弄臟車,這很明顯是一款生命周期較長的產品,幾年可能也難有變化,想要拱掉原來的霸主,就要質量細節為王。有些賣家就認準了這個市場,在質量、價格、外觀,運營端(主要)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最終憑借37個評價全5星,就搶到了best seller。
衰退期看脈搏
假如爬到的數據顯示,產品已經已經處于衰退期,這時候,則要給產品把脈,看他是否是處于“假死”狀態,是否低谷之后還有高潮。就算是已經死亡的產品,也可以看看是否開發成懷舊產品、情懷產品。就算是這種壓根不肯能有人拿出來使用的老懷表,在亞馬遜依舊有人能做成爆款,日出幾百單。
總結
個人認為85%以上的精力放在增長期和存量期,因為大多公司的大多的產品都是要靠這個作為公司的贏利基礎,空白期和衰退期只是突破,錦上添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