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第一印象是代購;
代購是進口跨境電商
這里的跨境電商是出口;
出口跨境電商的前身是出口外貿
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出口外貿就讓很多江浙一帶的制造業老板白手起家
出口跨境電商這幾崛起的本質是中國制造的絕對優勢價格;
橫掃歐美;
出口鏈條是:工廠 - 深圳跨境電商賣家 - 海外終端消費者;
深圳跨境電商賣家數量是目前整個跨境電商市場的80%
雖然從整體交易額上看;
出口跨境電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賣家
這幾年都是銷售額翻翻的;
這還是中國制造價格優勢所帶來的紅利;
這種紅利隨著跨境電商賣家的增加
以及海外市場稅收體系的完善;
正在失去價格優勢;
所以說:中國跨境電商賣家絕大多數只是給平臺打工;
? ??
并且是一個長租客;
在線下實體店,大部分店鋪是給商場房東忙活;
搬到了線上,性質并沒有改變,還是給平臺打工;
中國賣家的淘寶式運營思維直接搬到亞馬遜;
基本上很多銷售額是在給歪果仁做“慈善事業”
??
出口跨境電商的繁榮;
是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深圳一個個人賣家,隨便上傳幾個產品
一年也能賺個30萬的年代;
對應的是歐美小賣家的關門倒閉潮;
人家可是虧本賣都沒有我們listing的價格低;
出口跨境電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去地域化
網上絕不是貨比三家的事;
而是貨比N家的事;
你和全球的對手都只有一個點擊的距離。
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我們只有適應和改變;
我們國人賺快錢的思維;
永遠做不成世界知名品牌;
品牌是什么?
首先是社會身份的認同;
為啥買LV?姐買的不是包包;
姐要的是閨蜜們羨慕嫉妒恨的目光
其次是信任;
為何很多人喜歡千里迢迢到海外買洋奶粉;
吃的放心啊!
去年,跟一個美國寵物用品客戶聊天;
就在使用誰的品牌,爭執不下。
-老美: 你又不投廣告,又不接觸實際用戶,都靠我去做,做你的品牌公平嗎?
-我:我他媽利潤這么低,打廣告打得起嗎?
-老美:那你只能做B2B 的品牌;
我們這樣的海外經銷商知道你的品牌就好了;
我終于領悟了;
原來我們中國的工廠老板到跨境零售售賣家都沒有渠道的概念
只有客戶的概念;
說白了,還是什么賺錢做什么的心態惹的!
無論傳統外貿的B2B
還是跨境電商的B2C;
都需要和買家有親密接觸;
在跨境電商賣家中;
真的像ANKER這樣樹立起品牌的企業并不太多;
以用戶為中心,去研發新品的企業也不多見;
相反經常是這種場景;
中國時間凌晨1點;
收到亞馬遜后臺一封老美關于產品質量疑問的郵件;
必定是7個小時沒人回答;
買家:擦,問你呢!人家心里有個大大的問號,你怎么呼呼大睡?
賣家:靠,咱們時差12小時,我不睡覺啊!
有多少跨境電商提供24小時客戶服務的?
接著......
買家:我能理解,但給你留言的問題幫我解決了嗎?
賣家: 我回你了啊,定制的做不了!
買家: 你重視一下嘛,不僅僅是我有這個要求;
我這很多人都是這個想法呢!
? ??
有多少人做過消費者調研?
有多少人采集過競爭對手網站用戶留言的需求的?;
又有多少人將這些轉換到新品研發設計中?
人在屋檐下,那能不低頭;
亞馬遜,wish都在不斷的維護平臺的公平性原則;
不斷的推出各種打擊違操作的手段;
小賣家如果老老實實做挺話的好孩子;
想做出業績來非常慢;
刷單生意應勢而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但有些shua單機構也喜歡坑賣家;
沒收到好評就要求付款;
不付款就威脅上差評,甚至投訴到亞馬遜
封你號,沒商量;
所以,亞馬遜wish等平臺賣家
需要結合獨立站一起做;
Shopify就是很好的入口;
30分鐘可以讓你創建一個符合歪果仁審美的店鋪;
剩下的就拼你的引流能力;
現在的引流重點是:海外社交流量
抖音海外版我們應該重視起來;
寫了這么多;
也都是果哥作為“過來人”;
對出口跨境電商的行業思考
本文更多的是反思吧!
我給大家總結本文的知識點:
1.出口跨境電商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無論2018年你做的好與不好;
整個行業都會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2.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是支撐這一輪紅利的關鍵因素;
但國內跨境電商賣家很多的銷售額在做慈善事業;
需要提高產品附加值;
以后必須是品牌出海;
3.重視海外消費者反饋
從反饋中得到設計產品,開發產品的動力;
并且,反復這一過程;
4.全網營銷,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和獨立站必須同時做;
這是做品牌的需要;
也是行業趨勢;
5.海外社交流量正在崛起;
臉書,YouTube,抖音海外版都必須同樣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