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跨境電商能不能做,大家都明白,能做!
首先,從市場規模上看: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其中出口1.12萬億元,增長40.1%,進口0.57萬億元,增長16.5%。
沒錯,疫情不但沒有延緩跨境電商市場的增長,反而將跨境電商市場逆推成了中國穩出口的重要力量。而從增速上看,跨境電商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狀態,當前全球零售電商滲透率僅在20%左右,而疫情加速了海外用戶消費需求由線下向線上轉移。
其次,從國家政策上看:
從2005年以來,我國對跨境電商行業的支持政策多達53項,而且還將持續進行下去。無論是試點城市的不斷增設,還是優化流程和降低稅費,都表明了我國對跨境電商的一貫支持及鼓勵。
好了,說完了宏觀利好,就該進入微觀個人了,與整體市場的大好不同,2021年的跨境市場頭部效應逐漸顯現,大賣家繼續飛速生長,而個體賣家的生存空間則開始受到嚴重擠壓。但具體將來還得細分為兩個領域:平臺模式和獨立站模式。
先從大家最關心的平臺模式開始講起。
顧名思義,平臺模式就是在亞馬遜、速賣通、eBay、Shopee等電商平臺上開設并經營店鋪,把在國內賣30人民幣的商品掛在平臺上賣30美元——聽起來很美好,但做起來就不是這樣了。
(1)平臺自帶傭金抽成和規則限制
不同種類的商品有不同的傭金抽成比例,而且平臺繁多的規則限制也是新人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關。今天你的店鋪還運轉良好,隔天就有可能因平臺新更新的規則連店帶錢一塊被凍結。
(2)白熱化的競爭
平臺賣家大多都是泛品模式,而泛品模式則意味著同質化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占領市場的頭部賣家就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價格戰和流量戰會大幅擠壓賣家的利潤空間,更有差評和投訴等惡意競爭的存在,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贏者通吃。
那平臺電商有優勢嗎?當然有,而且優勢也不小。
(1)平臺電商門檻低,起步快
對于剛剛入行的人來說,平臺店鋪只要注冊下來就能上架商品開始運營,不需要商家有技術基礎也能運作店鋪。
(2)平臺自帶流量整合
這是平臺“重產品,輕流量”的一種體現,盡管賣家仍然需要準備廣告營銷策略和方案,但卻不需要鑿空心思關注投放,商家的工作更側重于運營端。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人說“好的選品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既說明了選品的重要性,也說明平臺大大縮減了商家在廣告營銷上需要花的心思。
再來聊聊獨立站模式。
獨立站這個詞其實是相對于平臺而言的,指那些擁有獨立站點并在站點進行銷售行為的賣家。和平臺相比,獨立站賣家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優勢。
(1)傭金和規則
獨立站賣家不會被平臺抽傭金,也不會再被平臺那些變來變去的規則限制,從選品到物流都由自己掌握。
(2)品牌效應
如果獨立站能夠成功建立品牌,那么品牌效應將能帶來平臺賣家無法擁有的優勢。在流量上,平臺購買往往是一錘子買賣,復購率低下。但獨立站品牌卻可以培養用戶的品牌忠實度并形成私域流量,復購率極高。更何況品牌一旦形成,賣家就可以利用品牌溢價賺取更多利潤。
說了這么多,那是不是更推薦新人做獨立站而不是平臺呢?
不是!
大多數獨立站賣家都是由平臺賣家轉型而來,因為獨立站的門檻比平臺要高得多,所以最好是有一定的行業經驗后再嘗試獨立站。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站:大多數獨立站賣家都是使用SaaS建站工具來完成建站工作的,比較常見的建站工具包括:Shopify、Magento、以及國內的Shoplazza店匠、ShopYY等等,即便是沒有任何技術基礎的人也可以用這些工具搭建獨立站。
2流量:這是獨立站除選品外最為關鍵的步驟,在脫離了平臺之后,獨立站賣家就需要自己肩負起方案、投放、優化的過程了。而最常見的兩種投放就是社交流量(Facebook、Whatsapp等)與搜索引擎流量(Google、Bing等),這十分考驗商家對商品和流量綁定關系的熟悉程度。而在獨立站起步階段,流量也是最為燒錢的部分,因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運營:獨立站的運營與平臺有著極大的差別,對于由平臺賣家轉型獨立站賣家的人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在獨立站運營的過程中,商家需要直接和顧客進行互動,而口碑和品牌效應就是在一次次與顧客的互動中建立起來的。只有合格的市場營銷才能講出顧客愛聽的故事。
資源:獨立站的建站和運營都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處理,組建一個合格的團隊是每一個獨立站商家成功的第一步。不僅如此,專注于垂直類精品的獨立站在選品和貨源上有著比泛品模式更高的要求,擁有優質的產品,才能抓住優質的顧客。
支付:把支付單獨拎出來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踩過坑,這個看似很不起眼的環節其實直接關系到你的錢能不能順利進到自己的腰包里。對剛開始做獨立站賣家的人來說,優先選擇性價比高的,大的不一定是好的,因為它們大所以少你一個不少,有些公司可是會把你連號帶錢一塊扣了的。這種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拼的就是售后服務。體型過大的和小到隨時能跑路的都要慎重挑選。
總結:
2021年的跨境市場仍然潛力十足,但美好宏觀的背后,是零散個人賣家不斷的優勝劣汰。泛品模式的增長已經達到瓶頸,但依然具備利潤空間。
獨立站雖是一片藍海,可品牌化的路覺不容易。如今,跨境電商正處于時代的浪口之上,只有保持學習,隨時做好適應環境的準備,才能在遇到機會時乘風而起。
來源: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