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個問題的賣家,總是想著有別人的經驗做后盾,自己做了就會順利。殊不知,這種想法太錯了。
第一:別人做得好的類目,憑什么你問,他就會百分百告訴你?告訴你以后,他產品多了競爭對手,傻子才會這樣做;
第二:即使別人很認真的告訴你哪個類目好賣,但不代表你做這個類目就一定能起來。別人能做起來或能賣得好,靠時機、產品、運營策略、執行人,當你做時,諸多因素已不是當時情況,也許對手更多,也許行業遇冷,也許消費者需求變動,有各種可能導致你進入后不如意;
想清楚以上兩點,再來談這個問題,就容易得多。什么類目好做,不是取決于自己想當然,也不是取決于別人推薦。而是更多的,我們要考慮未來變化、自身情況。
有需求,就會有產品來滿足,這樣就有了市場。上類目數量多,存在即合理,即所有類目均可做,區別是不同類目因平臺政策不同,入駐允許售賣的難易程度不一樣罷了。所有類目都可以做,但我們想提醒各位:與其想著什么類目好做,不如想想自己適合什么類目?
考慮到不同類目,產品消費頻次、售后成本差異化很大,因此我們可以先認真的想想:有可能存在糾給率較高的行業想不想做?周邊有沒有優勢的行業或產品可供我選擇?......
如果你是個不知做什么類目好的賣家,可以這樣想:
假如說我不想做糾紛率太高的、損壞機率過高的、被投訴侵權機率較高的行為,那你可以排除掉如鞋、服裝、照明、玩具類行業。服裝、鞋類產品與尺寸有關,同一尺寸,即使相同重量的人穿著,也可能有不一樣如松、緊感覺,沒辦法,每一個不一樣,而鞋類產品尺寸稍大或稍小,這沒辦法容忍,很影響走路體驗,所以如果不想做糾紛率太高的,可以不考慮這類行業。請記住:我們所說的是較之其它行業的相對比較,不是絕對。
再比如不想做破損率過高的,那照明類行業或某些較敏感的器材類也不要做,這不是絕對,只是相對性的給出建議。我們不能否認,需輕拿輕放的行業即使包裝再精細,路途長遠,在快遞員暴力分揀(很大機率是這樣子)下,產品破損的機率還是會較之耐摔性產品要高。玩具行業道理亦然。
問清自己想法后,第一點排除了不少類目,第二點我們要結合自身情況。如若你所處產品帶,那么拿貨也好、與工廠合作也好,相對輕便。如身處汕頭,做衛浴、五金、陶瓷類產品肯定不錯;身處白溝,做箱包有優勢;身處深圳,做3C數碼類利處多多。
以上兩點想清楚后,就可以把剩余的類目寫下來,然后再一個個判斷,我們給出的原則是”就大(市場)不就小(市場)“,”就多(賣家數量)不就少(賣家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