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產品都離不開供需關系。亞馬遜的商業邏輯本質是是供需關系。
01
如果供小于求,就會出現價格暴漲;如果供大于求價格回落,甚至是很多人囤貨到最后全部破產。這是幾千年來的商業規律,在亞馬遜依然也避不開。
先講一下供需原理,買賣商品就是在找資源不對稱性和信息差。
無論我們做日本亞馬遜,美國亞馬遜,歐洲亞馬遜,都是把產品送出國門,用我們中國和所在國當地的信息差來掙錢,這就是資源的不對稱性。
如果當地沒有這個產品,我們就運過去。
如果沒有人賣,他們不知道這個產品哪里有,我們掌握了這個信息差,就能賺到錢。
相反,如果當地大量的這種產品,我們依然還把這產品帶到當地。同時當地又有大量對手,這個產品我們賣不出去。這就是商業邏輯的本質。
02
我們剛才講到了,資源的不確定性和信息差。?
舉個例子,在2010-2013年Anker以充電寶作為切入點,境外的線下商超并沒有這些產品,同時飛利浦、貝爾金這是世界級電子消費品巨頭也沒有涉及到這個。
Anker初代產品功能一般,但這個切入點很好,做電子周邊需求粘度特別高,電子產品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以必然導致Anker風格充電寶也會有一個前途廣闊的市場。
后面Anker通過迅速的推廣價以及合理的戰略營銷,最后成功突破,由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這個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一款好產品一定要天時地利人和。
03
試想,如果Anker在2005年,2006、2007做充電寶,會結局會怎么樣?那時信息差是有的,大家都在用萬能充,一部手機可以待機7天甚至15天,飛利浦的手機甚至30天,但資源不對稱性不成立。
那個年代usb接口不統一,如果推出充電寶一樣是鎩羽而歸。
最后,給大家介紹兩款供需關系的工具。
第一,看過去的數據,通過對比,可以看到需求。
第二,用Merchanwords。
總結一下,商業的本質是供需關系,也就是信息差和資源的不對稱性。可以通過兩款工具以及站內的情況去判別一下商品的供需關系。
來源:闖盟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