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大量的外貿人涌上論壇求購美元結匯額度,臨近過年,美元取不出,大家都陷入了出貨付款的難題。據了解,許多外貿商家使用義烏個體戶結匯,之前代理告訴他們可以隨便結,但是現在被通知不可以或有限制。
(圖片/跨境犀牛微博)
某外貿商家透露,一般結匯的話可以直接找銀行經理或者代理購買結匯額度,不過目前額度緊缺,從原來的5元/1萬美金漲到200/1萬美金,5萬美元或10萬美元起售,有效期僅為一個月,現在甚至都買不到額度了,十分無奈。
外貿商家A:“我這邊的銀行經理不知道是真忙還是躲著我,各種敷衍不回復,我都害怕了,上周剛開戶的,現在美金到賬了取不出來,沒資金周轉了,急死了。”
外貿商家B:“恨自己上個月為什么要辦這破玩意,年后匯率不知道變成啥樣了,又是一筆損失,這個美金賬戶也不給算利息吧。辦個體戶銷戶還得花錢。”
外貿商家C:“而且客戶經理明知近期沒額度,還不提醒我們新辦卡的最近別往里面匯錢,我匯錢之前還跟客戶經理溝通了,他也沒說有問題啊,最近匯美金都是為了年前結匯好過年的,真不知道他們這是圖什么。”
目前,該事件吐槽不斷,一方面是外貿商家需要在年前用錢,用于付款和發貨;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增值,越晚結匯,匯損可能加大。對此,某義烏商家表示,年末資金非常緊張,問客戶經理、代理全部統一口徑“沒額度“,已經快瘋了。
據外貿商家透露,現在某結匯網站已經顯示無法訪問,引發了許多業內人士的擔憂。前些日子,大量義烏外貿人賬戶被凍結,不少是涉及國際欺詐分子打著尋找中國代理的幌子同時允諾豐厚的傭金,專門物色有美元收款賬戶的外貿企業,借機“洗錢”。中小企業在外貿訂單中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但大家在資金跨境風控方面的挑戰巨大。
爭議不斷,義烏個體工商戶結匯困難
在分析原因之前,跨境犀牛需要和大家先聊聊義烏個體戶結匯。關于義烏結匯得先從“1039”說起。海關總署早在2012年就出臺了政策,新設“1039市場采購”出口模式,并且將義烏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
1039最大的亮點就是免征不退,不退增值稅但也可以不開票,適合跨境電商出口賣家的無票且批量發貨的模式,因此很多地方都在爭取試點。據了解,花都、佛山這些地方,走1039是要求客戶(也就是賣家)通過在花都皮革城、佛山洲國際家具材料交易中心設立個體工商戶,然后通過這些區域內的代理公司出口貨物,然后以1039的報關單進行結匯。
這種結匯方式相對來說比較麻煩,因此,為滿足當地眾多中小微企業的貿易金融,義烏實施個人貿易外匯管理改革試點,銀行直接和貿易公司合作,商家不需要提供合同、發票和報關單據等資料,可直接通過購買結匯額度進行結匯,非常方便。
但由于銀行關停,銀行封賬戶,個體戶購買額度購買困難等事件不斷發生,義烏個體戶結匯的爭議非常大,類似“義烏個體戶結匯賬號會被關停”、“義烏個體戶結匯難”等問題層出不窮。
對于這種情況,業內人士表示:“不會關停,但會整頓,隨著政策收緊,義烏很多銀行已經暫停開戶了。目前義烏個體工商戶結匯非常困難,大賬戶額度永遠不夠,小賬戶買額度困難。報關單緊缺,漲價,各支行沒有報關額度。而且不再像以前一樣買額度是永久的,一個月不用就清0。整體來說,義烏個體工商戶雖然不會關停,但是早已經沒有那么方便了。”
結匯額度背后緊缺的原因是什么?
為什么從2020年開始,義烏個體戶結匯額度就嚴重緊缺?這要先看兩組數據:
出口景氣,去年12月企業銀行涉外收付款余額創近八年新高
企業結匯率回升至70%以上,購匯率跌破60%至近八年新低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學家邢兆鵬表示:“2020年12月出現企業結匯潮,一方面因為春節前現金需求比較強,另一方面因為企業對后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非常強烈,想避免春節前結匯的擁擠交易。”
彭博根據外匯局公布的數據計算,12月衡量企業結匯意愿的結匯率回升至逾70%,為去年5月以來最高。
整體而言,額度緊缺的原因主要為:
1、出現企業結匯潮,大批量企業在年前結匯
2、太多外貿人收匯用義烏渠道,出口卻用買單方式出口,而且買單買的是別的地方的單,而不是買義烏進出口公司的單,導致報關單緊缺。
這種情況可能在年后會有所緩解,希望外貿商家不要過于著急。如果是長期需要用到穩定結匯的外貿人,結匯和收款次數較多的可以考慮使用泛付或者其他的結匯工具,多點備用的渠道來保障自己的正常結匯。
(來源:跨境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