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放行時間是衡量口岸通關效率,反映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已成為WTO各成員國政府高度重視、進出口企業普遍關切的問題。當前國內近幾年對通關時效也是看的比較重;在此重新梳理下國內通關時效的概念以及設定的壓縮時間
01
術語定義
海關總署統計司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推薦的統計方法并結合我國實情,2015年重新定義了我國的進出口貨物放行時間,并給出了“整體通關時間”和“海關通關時間”兩個統計口徑
圖|來源:海關發布
02
時效數據?
在17年開始,為什么時效越變越長了?
海關通關時間近幾年來海關業務流程不斷改革、通過一體化、自報自繳、提前申報、兩步申報、通關自動化、無紙化、聯網監管;已經壓縮了非常多;所以國發〔2018〕37號: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提出了整體通關時效的指標,自此2017年之后的數據大多以整體通關時效進行測算
2020年進出口通關時效?
6月份,我們監測全國進口整體通關時間是39.66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是2.28小時,比2017年分別壓縮59%和81%
12月,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4.91小時和1.78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了64.2%和85.5%
03
時效指標?
企業應該2021年的通關時效目標是?
國發〔2018〕37號: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2018年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三分之一,到2021年底,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壓縮一半;到2021年底,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相比2017年要壓縮一半,減至48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一半,減至6.15小時衡與關務合規的生態美學
以上轉自"關務瞭望",云通關梳理
來源:科越云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