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亞馬遜剛付出225萬美元代價,和解了一項操縱價格的指控,并永久關閉一項于2018?年啟動的第三方賣家計劃(Sold by ),該計劃旨在讓賣家使用其定價算法,亞馬遜同三方賣家就商品最低價格達成一致,如果亞馬遜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該商品,它還能從中分得利潤。亞馬遜穩賺不賠,賣家卻為此付出待更大代價,以及無法公平地高價出售自己的商品。
最近,科技股多巨頭狂跌,亞馬遜、Meta、蘋果、Netflix跌幅11%到30%,賣家竟成冤大頭? 為何?詳細內幕且聽下文分解...
科技股全線暴跌!電商將是重點投入?
之前說到亞馬遜股價狂跌,觸及52周低點,其實不光是亞馬遜,Meta、蘋果等股價都在跌。
高增長企業今年一直面臨壓力,原因是利率不斷上升,預計美聯儲將在2022年3月開始全年加息。科技和互聯網股票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投資者考慮到更高利率的前景會侵蝕未來現金流的價值。此外美國國債收益率達到近兩年高位,而較高的債券收益率也會損害科技股價格。
短期內,投資者需要為后續更大的波動做好準備,任何新發布的有關利率消息可能都會引起市場反應。但長期來說,不需要過于擔心,利率上升的恐慌性拋售可能會錯失未來的長期收益。
在過去幾周,亞馬遜、蘋果或 Meta的基礎業務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需要提前恐慌,甚至這種情況下,反而會更積極調整布局自身的盈利能力。
有這樣一個說法,說到科技股,就不得不提FAANG,這是指美國市場上最受歡迎和表現最佳的科技股首字母縮寫,即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和Alphabet。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從而能吸引長期的投資。
FAANG
Facebook擁有兩大極具吸引力的同名社交媒體,Facebook和,以及最大的消息傳遞應用程序WhatsApp和Messenger,它的產品對新用戶很有價值,擁有數十億活躍用戶。
亞馬遜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其Prime服務擁有超過2億全球會員,這使其賣家服務對第三方賣家更具吸引力。雖然電子商務占其收入的大部分,但亞馬遜已經在云計算服務和廣告中同樣找到了利潤增長點。
蘋果是世界知名的智能手機、電子設備制造商。蘋果生態系統的鎖定效應給iOS用戶帶來了巨大的轉換成本。隨著蘋果開發更多服務,例如Apple Music和Apple Arcade,這種優勢越來越強。產品銷售仍占收入大部分,近年來開始專注于利潤率更高的訂閱服務,包括流媒體音樂和視頻、游戲、存儲服務等。
Netflix是最早的互聯網媒體公司之一。從DVD、光碟在線租賃轉向點播流媒體服務,2012年,它開始為流媒體服務投資自己的原創內容。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影視作品買家之一,為全球2億多用戶提供服務。它的用戶也反饋了應該投資什么樣的內容來獲得收入支持龐大預算。
Alphabet旗下就是熟知的谷歌,最初是一家互聯網搜索公司,但它一直在收購和開發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包括YouTube和谷歌搜索在內的產品有超10億的用戶。
而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把電商都作為重點投入,尤其Facebook、亞馬遜和谷歌擁有大量用戶數據,他們在發展電商方面擁有更多的優勢,電商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所有人都能進入這個市場,直面消費者、、實時購物已然在規劃發展范疇。
01.亞馬遜
主營電商,燒錢物流基建,發展自營、支付金融、廣告、等,線下也在嘗試多類型開店,有全渠道發展的野心。
02.Meta
2022目標是商業,想直接在應用程序中開店接觸到更多消費者,在不斷地測試電商工具和加大實時購物;
03.谷歌
購物也在持續推進,不久前測試幫助創作者開發網絡店鋪銷售產品和服務;
04.Netflix
利用影視等強大IP進軍電商賽道,開發挖掘帶貨,有品牌的味道;
05.蘋果
專注在線訂閱,且隱私設置的更改直接影響到其他巨頭電子商務業務和客戶獲取效率,推動了轉變。例如Facebook對此抗議后,索性自己直接開店獲取一手數據。
亞馬遜賣家計劃穩賺不賠?巨頭第二錘來了
電商雖是發展重點,經歷過全線暴跌后,亞馬遜等巨頭還要忙于應對立法壟斷。
本周時間,亞馬遜剛花費225萬美元,和解一項價格操縱的指控,并永久關閉該計劃。這是一項于2018 年啟動的第三方賣家計劃(Sold by Amazon)旨在讓賣家使用其定價算法,亞馬遜同三方賣家就商品最低價格達成一致,如果亞馬遜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該商品,它還能從中分得利潤。
這筆交易對亞馬遜來說穩賺不賠,而對所有賣家來說都是非常糟糕的,以下幾點分析:
1、亞馬遜操控市場,也是競爭者,兩個競爭者達成秘密價格協議,而不是公平的市場競爭,形成市場壟斷,損害其他小賣家利益,甚至難以存活。
2、該計劃讓亞馬遜減少了競爭對手,還最大化了利潤。亞馬遜以超過協議高價出售時,能夠從賣家手里分得這部分利潤。而價格上漲,可能導致銷售額下降,消費者選擇轉向亞馬遜自營產品,所以賣不賣,亞馬遜都穩賺不賠。
3、加入該計劃的絕大多數剩余產品價格穩定在人為的高位,而賣家也被亞馬遜阻止提供折扣,那么賣家將承擔產品無法及時銷售或者根本銷售不了的風險,同時還得向亞馬遜支付注冊產品的倉儲費用等。
4、如果算法確定客戶愿意支付更高價格,它還會提供潛在的增值空間,也就是消費者平白蒙受價格浮動的損失,長期以往賣家品牌將損失消費者的信賴。
對于這個反壟斷調查指控,亞馬遜只好支付225萬美元協議了事,而這只是近期的冰山一角。據披露,2021年亞馬遜以及Meta全年在聯邦游說上花費了創紀錄的金額,來反對立法和壟斷制裁。
亞馬遜花費了約2030萬美元游說國會和聯邦政府,而Meta則花費了2010萬美元,其游說支出都比之前在2020年設定的基準增加了約7%,谷歌游說支出為960萬美元,增長27%。蘋果游說支出650萬美元略有下降。
事實上,隨著這些公司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在一系列問題上成為立法者和監管機構的焦點,大型科技公司的支出也隨之而來,所以強大的公司會積極游說立法者放棄眾議院和參議院針對硅谷有爭議的商業行為的兩黨法案。
例如目前立法的《美國創新和選擇在線法案》,該法案將阻止亞馬遜、谷歌、Meta和蘋果等占主導地位的公司優先考慮自己的產品,或在其平臺上歧視競爭對手。該法案近期通過了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但參議員們表示支持對最終版本進行有利于行業的修改。
根據相關統計,亞馬遜和Meta是個別公司中游說支出最多的兩家。他們與數十家公司簽訂合同,部署與國會領導人和拜登政府官員關系密切的說客,并稱該法案將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說白了,這么強烈的反對,肯定是動了自己的蛋糕,從而把賣家、消費者都捎帶上抗議。對于消費者而言,滿足需求,哪個平臺不過是選擇而已,賣家也一樣,選適合的布局平臺。
那么這些破紀錄的游說費用,有用嗎?微軟也一直有著游說支出,甚至悄悄地在立法斗爭中發揮了作用,例如眾議院去年提出的反壟斷法案針對的是亞馬遜、谷歌、Facebook和蘋果,似乎沒有影響到微軟,且微軟不久前大手筆687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也尚未引來調查風聲。
靠立法監管遏制巨頭恐難以成形,偏袒自營自有業務是必然,賣家看熱鬧的同時,也得認清地位、形勢,尋求破局點,切莫被卷入當槍使,巨頭被立法可能會帶來“反噬”,有實力和條件的賣家盡早多平臺布局,DTC品牌獨立站、能夠抗衡的非主導平臺、或者更為開放發展的社交電商。
(文章來源:跨境電商雄鷹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