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歐洲最大的軍事沖突,還是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
這篇文章不談政治和軍事,單從電商角度聊一下:“烏克蘭危機”可能對我們跨境電商,帶來哪些現實影響。
簽合同時,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款“因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如今真的發生了,俄烏邊境的“不可抗力”正在席卷歐洲乃至全球。
“烏克蘭危機”離我們并不遙遠,在2022年這個全球經濟大復蘇的年代,這場戰爭帶來的影響力,絕不只是東歐賣家身上的一座山,也是每一位跨境人眼睛里的一粒沙。
本文將從電商、物流、大宗商品、通貨膨脹4個角度,談一談戰爭對跨境電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時間倉促,不周之處,敬請指教。
1、俄、烏跨境電商貿易直接中斷
如果說疫情還是一只略顯踟躕的“黑天鵝”,那戰爭就是一頭狂暴無情的洪水猛獸,影響會更立刻、更直接、更強悍,任何商業流通,都優先為導彈讓路。
單就經濟體量來說,俄羅斯的GDP僅占全球2%,烏克蘭就更少,僅0.2%;但從跨境電商角度而言,隨著歐美、東南亞市場競爭加劇,東歐成為許多中國賣家拓荒的“新大陸”之一,俄、烏都是其中的潛力股:
俄羅斯是全球電商增速最快的5大市場之一。Data Insight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爆發后,俄羅斯電商規模暴漲44%,達到330億美元,網購買家同比新增1000萬人次,相當于國民人口的6%。
STATISTA數據,2021年俄羅斯電商規模達到425億美元。買家跨境購物的平均支出是2020年2倍,是2019年3倍。
最關鍵的是,在這其中,中國賣家的訂單占了絕對的大頭——93%。
再看烏克蘭,電商增速歐洲第二、東歐第一,4400萬的人口更是不容小覷。就在上月18號,粵港澳大灣區首趟跨境電商中歐“年貨班列”,就是從廣州大朗開往烏克蘭敖德薩。
烏克蘭是一個電商占比不高、但增長迅猛的國家:疫情爆發后,烏克蘭電商滲透率達到8%,同比疫前增長36%,位居東歐國家增速之首;2019年1月到2021年8月,烏克蘭的電商賣家數量增長14%,平均收入增長1.5倍,整體利潤增長69%。
但所有的以上這一切,隨著戰爭爆發都會隨時中斷,中-俄、中-烏、俄-烏之間的跨境電商貿易,尤其是中國賣家的出口生意,面臨緊急中斷的可能,在俄烏做外貿生意的賣家朋友,尤其要關注在途和當地的貨物安全,并做好短期和中長期的應急預案,謹防突發危機引發資金鏈斷裂。
2、航司/船司停航、跳港、停運
2021年至今,最令跨境賣家頭痛的物流問題,就是空力不足,碼頭擁堵成狗,而俄烏開戰后,這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且不單影響東歐局部,甚至輻射全球物流鏈。
從地上看,烏克蘭位于歐亞大草原的最西端,被稱為“歐洲之門”,多年來都是亞洲通往歐洲的門戶。戰爭爆發后,交戰區交通管制、車輛核查、物流停運,東歐的這條交通大動脈,將被直接切斷。
不過,唯一值得賣家放心的是,中歐班列的影響預計不會太大。
烏克蘭只是中歐班列線路上的一條小小支線,主線基本不受交戰區影響:中歐班列進入歐洲線路繁多,目前兩條主要路線:一條北歐路線,一條南歐路線,烏克蘭只是北歐路線支線上的其中一個國家,且烏克蘭“上線”時間尚短,對中國賣家的班列運輸影響有限。
從空中看,烏克蘭空域是亞歐大陸之間最為重要的空中通道。例如從中國華東出發飛歐洲,一條線是“北飛”:穿過俄羅斯,進入烏克蘭抵達歐洲,里程和時間都相對較少,是我國民航的首選航路;另一條線是“南飛”航路,經中東飛歐洲,但大多航路都要在中東中轉經停。
2月24日下午,從縱橫商旅APP上看,烏克蘭上空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中空”,所有途經該區域的航班全都繞飛,能飛多遠飛多遠,能飛多高飛多高。
畢竟2014年MH17空難教訓還歷歷在目,那次也是在東烏克蘭交戰區上空。對全球航空運輸業來說,無論是民航或是貨運,連日來烏克蘭局勢的急轉直下,恐慌情緒在不斷發酵:
2月12日,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宣布暫停前往烏克蘭的航班,復航日期不確定;
2月21日,法國航空公司宣布暫停22日巴黎往返基輔的航班;
2月21日,德國漢莎航空集團旗下的漢莎航空、瑞士國際航空、奧地利航空暫停前往烏克蘭基輔和敖德薩的航班;
對航運業來說,飛行繞路效率低是其次,俄烏戰爭帶來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是全球燃油成本上漲,燃油是航空公司的最大成本支出,去年多家上市航空公司財報披露的虧損原因之一,就是油價等剛性成本的攀升。
實際上,歐佩克油價自去年1月以來就一路猛漲,從66美元漲到93美元,一年漲幅約40%。24日下午,俄、烏開戰當天,市場擔憂加劇的表現很明顯,截止發稿,布倫特原油突破105美元/桶,一天漲了8%!而摩根大通最悲觀的預測是漲到150美元/桶。
東烏戰區的“蝴蝶效應”還出現在了歐洲和亞洲:歐盟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地,逾八成的原油依賴進口,其中41%來自俄羅斯,每年俄羅斯把80%產量的天然氣從陸路運往歐洲。
出于對俄烏局勢的憂慮,近期歐洲已從美國和中東替代采購,衛星發現近期歐洲海域的天然氣運輸船增加了70%,且氣價猛漲,敏銳地捕捉到商機的大宗商品交易商立刻改變航線,把原本運往亞洲的液化天然氣改運歐洲,于是問題就來了——
更多的船擠往歐洲各大港口,但疫情下港口作業效率并沒有明顯改善,歐洲大港擁堵加劇,跨境電商賣家的上架日期,或將再一次被拉長。
所以,看似離我們賣家千里之遙的俄烏戰爭,卻可能因為地緣政治緊張,導致燃油上漲和港口擁堵,進一步拖累2022年跨境物流運輸業的恢復,賣家們原本就不富裕的空海運力,可能將進一步雪上加霜。
蝴蝶扇一扇翅膀,尚能帶起一場風暴,何況俄羅斯是五常。
3、對跨境電商上游大宗原材料的壓力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戰爭是最燒錢的消耗,不會增加新的生產力,如果說跨境電商的上游是工廠,工廠的上游就是國際大宗商品,如今,正面臨嚴峻考驗:
新年后,歐美國家面對奧密克戎徹底“放飛自我”,甚至取消疫情管制,壓抑了許久的制造業和運輸業,對燃料和原材料的需求猛漲,但疫情畢竟沒消失,供給端的開采業和農業并沒有迅速恢復,大宗原料的供需,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
(現貨溢價指標,反映商品供應愈發緊張)
去年冬季,歐洲的氣荒、油荒、電荒還沒緩過勁兒,年初俄烏沖突就叫了一手“超級加倍”,2022,很可能成為一個大宗商品“要啥缺啥”之年,特別是你看俄羅斯、烏克蘭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
俄羅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第一大天然氣儲量國,第一大小麥出口國,還供應了全球10%的鎳,全球40%的鈀,全球5%左右的鋁。2018年美國制裁俄鋁,國際鋁價立刻上漲30%;
烏克蘭,占全世界黑土總面積的40%,是世界第二大谷物出口國,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世界第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國,世界第三大油菜籽出口國;同時,烏克蘭供應了全球70%的氖、40%的氪、30%的氙——這三樣念不出名字的玩意兒,是制造芯片的關鍵材料。
除了能源危機,還有很多人不太在意的“斷糧危機”。2021年,受新冠疫情和拉尼娜氣候影響,全球范圍內農作物減產,聯合國甚至發出糧食危機的最嚴厲警告,截止發稿,歐洲小麥期貨價較黑海上漲20%到344歐元/噸,九年來最高價。
如果你仔細閱讀2月22日的《一號文件》,會發現里面有一句是“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所以,一旦俄烏沖突持續升級,無論是美歐制裁、禁運,還是供應鏈的斷裂,都將造成全球大面積的能源供應危機,供需極度不平衡,必然推動全球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今年很可能石油、天然氣、煤炭、銅鋁、糧食化肥、金屬等大宗商品,要啥缺啥,啥都漲價。
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就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制造”中下游企業將面臨大宗原料價格的上漲壓力,進貨成本抬高,企業利潤壓縮,被迫減少產能,以免做一單虧一單的詭異情況。
4、通脹加劇對全球供應鏈的威脅
2022年2月24日,歷史將銘記這一天。因為這一天的俄烏開戰,被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定義為“幾十年以來歐洲面臨的最嚴峻的安全危機”。
按照今年1月的估計,2022年美國GDP增速將復蘇到4.0%,歐元區3.9%,但眼前這場戰爭所帶來的通脹、難民、能源等風險因素,很可能給歐美乃至全球的經濟復蘇,重新蒙上一層陰影。
先看美國:與疫情前相比,2021旺季過后,美國零售額連續六周降幅超過8%,同時通脹持續高位,物價一路上漲,89%的買家在過去3個月購物時有注意到了產品漲價。如果能源價格持續飆漲,則美國自身也將受到反噬,“工資-通脹”的螺旋加劇。
(美國CPI數據)
相比美國,歐洲的經濟復蘇之路更加艱難,也面臨更大的通脹壓力。戰火蔓延在東烏,但風險可能是全歐,作為世界三大經濟圈之一,如果歐洲陷入經濟衰退的泥潭,對全球經濟復蘇都是大拖累。
(歐盟CPI數據)
最后是俄烏雙方自身因戰爭損耗的衰落,以及外貿結算、匯率波動帶來的額外風險。
經濟全球化時代,戰爭的影響就像核輻射,破壞力會從炮火下層層傳導到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直到與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關。
而此前,全球經濟就已在通脹壓力上升和貨幣政策收緊的壓力下苦苦掙扎,俄烏沖突的雪上之霜,或將全球通脹推向更遠的一步。摩根大通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球GDP年化增長率降至僅0.9%,同時通脹率增加一倍以上至7.2%。
對我們跨境人來說,2022可能真的要左右開弓:一邊抗通脹,一邊保利潤,在成本和銷量之間穿越新一輪周期。
在商言商,我們無意點評這場沖突雙方的恩怨糾葛,僅圍繞電商、物流、供應鏈和通脹壓力等角度,希望能為關注俄烏沖突的賣家朋友們,提供些許的行業資料和觀點分享。
同時,祈禱這場沖突早日結束,新冠疫情還未結束,全球經濟仍在爬坡,只有一個經濟增長、歌舞升平的世界,才更適合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
最后,愿2022:世界和平,跨境大賣!
(來源:谷倉GoodC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