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中國零售業因抓住了互聯網崛起的浪潮,在全球電商領域一舉成為和美國并駕齊驅的力量,隨著中國消費的崛起以及疫情的催化,跨境電商乘風而起,一路高歌野蠻生長。
而高速增長的背后,競爭與挑戰也接踵而至,越來越多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品牌官網渠道,與相輔相成的時代宣告結束。在這個時間點,樹立品牌意識,打造電商領域的全球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
01品牌意識越來越強
根據中國去年的一項賣家調研顯示:
亞馬遜上的中國賣家在品牌打造和出口跨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上已經顯著提升,93%的中國賣家表示在亞馬遜全球站點上建立品牌非常重要,75%的中國賣家對在亞馬遜上創建和提升品牌很有信心。
與此同時,過去四年在亞馬遜上完成品牌注冊的中國賣家數量增長了40倍。2021年中國賣家從入駐亞馬遜到完成品牌注冊的時間平均縮短了40%。
并且,中國賣家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多站點布局,14%亞馬遜上的中國品牌已經在超過5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注冊。
圖源:亞馬遜全球開店
可以看到,中國賣家對于品牌打造和出口跨境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重視。隨著中國出口跨境電商進入“品牌出海”的新階段,跨境知識產權保護日益成為中國品牌出海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具體操作上,賣家在亞馬遜完成品牌注冊(Brand?Registry)后,亞馬遜會利用品牌提供的信息,通過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前,主動監測、識別和移除潛在的不良商品信息。
還可以選擇加入Transparency、為商品獲得獨一無二的Transparency代碼,防止假冒。
02如何做好品牌
品牌想要發展就離不開廣告,如今隨著出海的品牌越來越多,廣告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
亞馬遜目前在全球已經擁有超過3億活躍用戶,其中包括超過2億Prime會員,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一直以來都被中國商家和品牌視為最大的目標。
Statista根據一項針對廣告投放者的調查顯示,業務在全球數字廣告中的市場份額,將從2020年的8%增長至2026年的13%。
2021年亞馬遜的廣告銷售收入為312億美元,比YouTube高出約20億美元,幾乎是Snap公司總收入的8倍,到2026年預計將增至850億美元以上。
廣告價格的持續走高也讓廣大賣家十分頭痛,非盈利組織地方自立研究所(Local Self-Reliance)的聯合創始人Stacy Mitchell說道。對于一些小企業來說,他們在平臺投放廣告所需開支可能會增加到每年10萬美元以上。
廣告費用的上漲就意味著賣家的利潤將被大幅壓縮,賣家所需支出的平均廣告費用占產品價格的30%,甚至更多。更慘的是,很多賣家給廣告投了很多錢,卻遲遲沒有反響。
品牌數四年增長40倍!中國賣家走向品牌出海
對于賣家而言,打造一個品牌最開始一定要熟悉當地的政策。受政治、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各個國家對本國知識產權的立法、保護內容、保護力度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且其權利的保護范圍也僅在該國有效。
不能深度了解本土的民風民俗,對于目標人群以及品牌傳播便會是很大的阻礙。只有熟悉了這些,才可以開展后續的選品、市場定位、廣告傳播等等。
再者,就是等社交玩法,以及KOL、KOC等資源。因為社交媒體的傳播本質其實就是打造,通過事件的傳播,產生裂變給消費者一個購買的理由,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口碑。
然后通過關鍵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可以理解為網紅、博主的種草),幫品牌與消費者建立信任,將流量進行私域轉化,沉淀與強化品牌價值,提升用戶的復購率,從整個鏈路上形成閉環。
03是新的風口嗎
以往人們想要實現品牌出海的首先想的就是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平臺,但在當下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做品牌更是難上加難。
在歷經了去年的封號潮之后,自主品牌跨境賣家和獨立站SHEIN的突圍,給了國內賣家新的希望。
中國跨境電商獨立站銷售額從2016年的0.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0.8萬億元,伴隨疫情爆發帶動線上消費,許多跨境電商企業初具規模,累積了較強的產品能力、供應鏈能力以及一定的獨立站運營經驗。
品牌數四年增長40倍!中國賣家走向品牌出海
,并且在持續降低自己對亞馬遜的渠道依賴;SHEIN更不必說,已成為美國市場排名第二的購物App。
獨立站是賣家自己建立,規則也可以自己定義,再也沒有被封號的苦惱,側重打造品牌,注重用戶體驗,相比于受亞馬遜規則的約束與高昂的平臺費,聽起來很好。
但是,獨立站難的是后續流量的獲取,用戶的運營以及轉化。沒有亞馬遜的流量作為基礎,獨立站賣家只能通過在Google和Facebook上投放廣告給網站導流,而這些遠不及電商平臺所擁有的流量。
并且,選品策略也與亞馬遜完全不同,亞馬遜背靠平臺有很多工具可以供賣家去做選品調研嗎,所以對于賣家而言后續選品也是一大難題。
總而言之,發展品牌是實現二次增長的必要條件,至于賣家是選擇獨立站還是電商平臺,還是要針對自己的情況謹慎選擇。
以上是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品牌數四年增長40倍!中國賣家走向品牌出海。”
(文章來源 | 公眾號 跨境前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