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榮幸在起航俱樂部分享內容,特別榮幸通過起航俱樂部認識大家。今天的內容,是起航3月份線上分享的延續,也和我有篇分享主題《2022 年Shopee進化論》有關。
我自己的經歷是,16年到 19 年,公司整個板塊還是以跨境店鋪,圍繞著彩妝品類去做業務。
但是在 2020 年,我們開始選擇去做中大件產品,包括我們自己嘗試過的品類,有像這種中大型電器,包括冰箱、彩電、洗衣機,然后甚至包括保險柜等。當然現在也淘汰了非常多產品。
首先是跨境業務,第一,在美妝板塊,我們卷不過那些手握資本的品牌方,他們直接拿出廠價跟我打,直接給我干趴下。品牌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賺回公司的利潤,或者就是戰略性虧損搶市場流量,我們賣家不行。
第二,我們從 19 年年中到 19 年年底,也通過本土賬號去做彩妝品類。但 2020 年,因為疫情戴口罩及居家隔離的原因,彩妝對于女性消費者,已經不是必需品了。這兩點,讓公司主營業務受到了極大沖擊。
在 2020 年的時候,像起航俱樂部群友們這樣,在東南亞市場專注去做本土,及自營海外倉的賣家,還是非常少的。
在當時,我們的思考是,想去做點和Shopee跨境相比,更有門檻的一些產品和品類。
從錯位競爭的角度,美妝是輕小、運費低、毛利高的品類,而中大件產品,對于跨境來說,是物流費用非常昂貴的產品,而我們如果通過本土海運過去,可以取得極大的優勢。
2020年,因為疫情,東南亞國家進入封鎖階段,供需不平衡創造了很大的機會。這是2020年的時代機遇,這波機遇一直持續到了2021年底。
而站在2022年的節點上,整個東南亞市場已經全部開放,賣家面臨的競爭環境,截然不同了。
直觀地說,2020年做中大型重貨,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包括在泰國或越南市場,都有一定機會。
但是在2022年,一定要重新思考,是不是還有這么多機遇?
一般來講,我們剛進入市場,我們肯定要去了解平臺規則。了解它的流量是什么樣的,怎么去引流,怎么去放大自己產品流量。
然而實際上, 如果大部分賣家,一直執著于平臺,就很容易會被平臺給捆住。
這其實是我從16年開始,到19年都在反復思考,且很痛苦的一個事情。
再回到我說我自己的一個思路的點上。用戶總會回歸到搜索本身,回到自己真正想要購買的產品上來。
如果活動只是為了拉新,那么所營造的就是虛假的繁榮而已。
那么,當用戶回歸到自身的搜索,回歸到需求,賣家就會回歸到產品,回歸平臺算法對你的產品形成的標簽上去。
所謂的標簽,就是平臺算法,對你的店鋪的定義,對你產品listing的判斷,這決定了你的產品,能不能被用戶所看到,能在什么位置被用戶看到。當然,具體的平臺算法,屬于商業機密。
大家可以去看自己 Shopee店鋪的粉絲數量,以及粉絲本身的用戶畫像。當然現在這個平臺沒有那么精準,還不可以說定向的針對人群去投放。
但如果你的店鋪,有持續去沉淀一個品類,而不是去做雜貨鋪和通貨的話,
最后,一切都會回到第四個層級,就是產品+內容+人群。
剛剛開場之前,就跟冰雹在瞎聊,說我要去工廠擰螺絲。
因為我今年,不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研究平臺的流量規則上。平臺的流量規則一直在變,包括平臺也一直在變,比如大家最近都在關注TK。
我按捺性子不去研究,因為我很難再靠體力去吃運營這碗飯了。
但是回到產品的本身,回歸到對類目的理解,那我相信我是會比一些做店群、做鋪貨的賣家,包括多品類測款的賣家來講,我可能對彩妝、戶外等類目,我可能會更了解一些。
我今年也是,會重點花時間精力去研究產品,研究供應鏈。
當然最大的一點原因是,如果說我們今天在平臺上,只是通過廣告、通過補單,做起來 TOP的流量和銷量,也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如果我們的產品本身沒有專利、沒有壁壘、沒有品牌的話,是非常容易被快速復制和跟賣的。
如果產品排在首頁首位,然后它的定價是 249 比索。
那如果今天有另外一個賣家,比方我們財大氣粗的“楊總”,他可以做到 199比索,那平臺就直接給你秒殺。這個是我前幾年經常遇到的這樣的一個情況。
如果這個產品本身是市場通貨,且楊總能夠拿得到貨,那么我的產品鏈接的權重和銷量,就會直線下滑,就會導致我開始會有庫存滯銷,然后可能我就開始就降到198,甚至 188,然后我們之間開啟價格戰了。
這實際上,是被平臺所驅使的,也是被我們是欲望所驅使的。
最后這個產品,還會被很多新入場的賣家看到,我們的產品能夠上秒殺,那他們也會跟著去出這樣的款。
所以我覺得,在未來,如果自己產品本身,不能夠去有自己的獨特性、差異化,且能夠搭建起壁壘的話,就會做的非常累。
我們賣家賣家已經很難再靠鋪貨、靠海量上新去輕松賺錢了。
我們之前做美妝,從口紅、腮紅、包括眼影盤,而且眼影盤還有分四宮格、九宮格、十六宮格啊,腮紅分各種顏色等,包括大家所熟知的一些國貨出海的品牌,這些最早都是我們在東南亞市場,幫他們做起來。
但是等我把這個市場做起來之后,他們官方店直接下場,進來跟我打價格,搶流量,然后我們能怎么辦??
而且Shopee也好,lazada也好,他們今年都在極力的,邀請他們這些工貿一體型的大賣家,直接下場,
如果本身自己是工貿一體的話,可能會有點機會。其他可能死亡的速度會非常快。
相對來說,像起航俱樂部的伙伴,大家都是真本土、海外倉,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選擇做馬來西亞、菲律賓,還有泰國的一個中大件產品,是基于 2020 年的一個市場契機。
在這些中大件品類里面,我們也是不斷的去測試,通過爆火關鍵詞、站內廣告、關聯廣告、粉絲等不斷去測試選品。
我們對產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當然跟真正的工廠和產品開發團隊,還是不太一樣。
換句話來說來講,我的團隊原來更多是靠選品和產品的流量紅利,然后不斷地去快速賺錢養活自己。
我們本身起家的資本比較少,但后來還是通過不斷地選擇去沉淀一些類目,看能不能夠做起一些產品和一些品牌的壁壘,我覺得這也是非常關鍵的。
回顧一下歷程,大家在做產品的時候,一定會去追求流量、點擊跟轉化率。
如果是做品牌,比方說像國內的一些網紅品牌,他們就會去追求叫做全域爆款。
他們可能投放的渠道就是往小紅書,然后微信廣告、包括抖音去投放,包括再像找一些像李佳琦、薇婭,這樣的頭部網紅,去直播幫她們去帶貨。
但是這樣的產品,或者說這樣賣的品牌,利潤點實際上也是很低的。
甚至是很多網紅品牌都是虧損的,因為要把大量的錢,去砸在營銷費用上面。
我們身邊有一個非常低調的賣家。他這個時候,很懂得去克制自己,包括克制運營的欲望。
然后每個類目里面,它只選擇去打一到兩款產品,然后圍繞這一到兩款產品它就去做動銷率,然后它的產品也會同時分散到多家店鋪去推去占坑。
像這樣的玩法, 就不可能說單天,可以出個幾千上萬單。
實際上,我也有在借鑒他的玩法,選擇比較難啃的類目,對倉儲運營進行非常細致的管理,追求產品的動銷率,追求庫存的去化率。通過廣積糧,不斷的要求自己要求運營,去把利潤做起來。
同樣的,做動銷的賣家、和做全域爆款賣家,各有優勢,也各有自己的焦慮。
做動銷的賣家,會發現我在單一品類雖然有積累,但是我單一品類的天花板很明顯。
它不是那種大的快消品,比如女裝、女鞋、包包、美妝等,市場空間非常大,產品的購買頻次高。
而我們做動銷,做中大型重貨,我們這個類目的產品,它是有天花板的。
大概像這種重貨型的產品,月銷量到 3000 就是一個很大的閾值。
為什么?因為平臺不喜歡你的重貨。你的客單價太高,客戶的決策成本也很高。然后Shopee尤其是lazada,本土派送中大型重貨產品,這些平臺的物流服務商,還是需要建設的。
所以我們的產品在Shopee上,跑得要比lazada好,也有這個原因的影響。
所以這就是追求利潤、追求規模,包括追求品牌的賣家,最終我們都會走向兩個方向。
然后我覺得回到運營板塊,我覺得其實的手法、運營的技巧,這兩年,也沒有什么變化。
尤其是對于俱樂部的賣家來講,沒有什么所謂的運營門檻和這個技術壁壘。
本土的資源非常重要。比方說,那天還跟幾個賣家在聊,他們也還在糾結說,比如說如果我要開印尼的賬號,那我要去哪里開賬號?
然后回款的問題,物流的問題?海外倉的倉庫配合問題等等。
所以其實做本土的還是比較考驗公司資源,因為這些東西,你都要檢驗過且認證過。
尤其是我做菲律賓市場,不瞞大家說,我做菲律賓市場我都換過3個倉庫了。
第一個倉庫還是我們自己在找當地人合伙建的倉庫,第二個倉庫也是朋友介紹的,那第三個倉庫才終于換到我們自己福建系這邊,這個合作就比較順暢。
然后第二個,我覺得考驗團隊領導者,對于產品品類的認知,這關系到公司的運營方向。
其實首先我們是跨境賣家,而且是跨境加海外倉的這樣的這種賣家,我們實際上是在跟本土的一些做 B2B 的華商在競爭,然后也跟線下一些實體店在競爭。
東南亞人民,只要是低風險地區,他們受疫情影響非常小,
他們專門去看Shopee上面,什么東西賣得好,然后等到你秒殺的時候,他去進你的貨,然后擺到他們的店里面去賣,
然后第三個像來贊寶,廈門的幾家超級大賣。然后廣深的一些超級大賣背后是有資本在支撐的。
他們一旦認為某個類目是有機會的時候,他們愿意在這個類目里面投入的錢,是我們這樣子的賣家,很難去撼動。
因為我們拿出來的資金首先有限,第二,本身這個大件的費用又很高,因為你一定是進貨價高,你在平臺上的售價才高對吧?
比如說我們舉例,我在這個的客單價可能要做到 200 美金,大概人民幣1200,但是實際上我的進貨價都要500-600塊錢的。再加上我的這個頭程運費成本,即使我整柜的去發,我的運費成本一件也要去到 60 塊錢到 80 塊錢,所以我的成本都要將近700-800塊錢的。
這樣的成本,我在菲律賓市場我賣1000,我難道不應該嗎?
公司還有運營的提成要發,倉庫的租金要付,場地房租要付。
所以其實雖然說毛利率定得高,但因為訂單量它不大,所以其實利潤算下來也是有限的。
所以一旦和這幾個維度的賣家,在卷的時候,我們自己其實本身也非常難受,因為大件的復購率非常低,購買的頻次頻率也很低,天花板非常明顯。
舉個例子,我今天還在跟某平臺官方小二吐槽,你們發了多少篇這個類目的文章,好像一直鼓勵大家去做電競椅一樣?
但其實官方給我的解釋是,一個是容量流量還未飽和,第二,他們希望更多這個類型的賣家,可以把產品發到這個官方倉里面。
今年有個機會給到產業帶,尤其是內陸地區的產業帶,比方說大件產品,在河北的廊坊白溝、邢臺,江西,浙江的安吉等有產業帶,在東南亞本土沒有資源可以借力平臺去布局這盤生意。
對于老賣家,我的建議是,拋開偏東南沿海,更往內陸地區地區去走,這些地方的供應鏈價格,可能會更適合東亞市場。
同時地方政府,對這些產業帶的產品出海,是有政策補貼的。
第二點,我為什么建議今年賣家朋友們選擇去把產品做深?
因為首先這個中小型的工廠,它是更適合現在東南亞市場的價格的。
第二,中小型的工廠我們要去跟老板搞好關系也比較容易,就會有賬期。
第三,中小型的工廠它的靈活性和配合度也比較高,就比較好做產品升級。
我們之前做彩妝的時候,有找到廣州彩妝美妝協會,TOP 前十的代工廠,他們是專門給屈臣氏歐萊雅這樣代工的,那單單一支口紅的出廠價都要到 21 塊錢。
我在義烏拿貨,一只口紅的成本才兩塊5,對比?廣州21 塊錢的出廠價。
所以其實中小型的供應鏈,會更適合我們這種成長型的賣家團隊。而且回到價格、回到品牌,我們現在很難拿品牌溢價,及附加價值那么高的產品,去打東南亞市場。
我今天很深一個體會,你做品牌,首先你的利潤空間得高,其次你要把利潤,讓出去給你的分銷渠道。
很多大品牌,它的費用是花在渠道上面,如果回到電商,實際上又是一個去渠道的過程,把中間環節都砍掉了。
供應鏈的角度,有的產品,要和我們公司進行深度綁定,那這個款式只有我有,那可能其他賣家沒有。
同時,我非常喜歡蘋果公司的文化,我特別欣賞,對產品非常敏銳的人,
能夠做出一款好的產品,全球銷量能夠達到千萬級的以上。
就是有一天,我發我把我做產品發在朋友圈,比如說冰雹覺得不錯,岳總也覺得不錯,楊總也覺得不錯,那我們免費送給你們去玩。
當我有底氣把我賣的產品發到朋友圈的時候,代表著我敢跟大家講,這個產品只有我有,你們跟我卷,我也不怕。
所以,我覺得最終,還是回到一個長期主義,加底層邏輯的這個角度,你公司要怎么走得更遠。
對于我們電商公司,我電商只是我們的銷售渠道,物流是搭配我們去做整合的這個環節,倉儲是我們的基礎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做公司所應該有的必備沉淀。
要想走得更遠,你的團隊能力,你的研發技術、你的產品設計等,就跟金字塔一樣,需要去積累和沉淀。作為賣家,我們不能老想著品牌的事情,但是你這些底層邏輯都不去打,所以你就很難去把這個公司做得更長久。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元阳县|
汝城县|
泸溪县|
准格尔旗|
阳山县|
镇平县|
澄江县|
合阳县|
奉节县|
凤城市|
武强县|
织金县|
株洲县|
拉孜县|
桦甸市|
汝阳县|
仪陇县|
巴塘县|
伽师县|
甘谷县|
得荣县|
永春县|
正安县|
即墨市|
昌江|
望奎县|
乐都县|
灵山县|
吉水县|
高雄县|
龙陵县|
宁陕县|
抚州市|
安顺市|
伊川县|
喀什市|
陇川县|
鹿泉市|
阜阳市|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