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的是,2020年的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但是從數據來看,數字經濟的勢頭卻保持迅猛發展。
谷歌、淡馬錫和貝恩公司的報道稱,受疫情期間的封鎖影響,東南亞消費者平均每天花費一個多小時在互聯網上瀏覽基本商品、醫療保健、教育和娛樂等內容。
有數據顯示,到2025年,東南亞商品總值有望突破3000億美元。另外,潛力巨大的數字經濟對該地區的經濟復蘇也至關重要,復蘇的核心也要依靠東南亞多樣化和充滿活力的中小型企業。
據了解,在所有的東盟國家中,中小企業占所有企業的95%至99%,并占總就業人數的一半以上。
中小企業還為每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30%至53%的份額。可以看出,該地區中小型企業的數字化至關重要。
但是同時,東南亞也有一些經濟體,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菲律賓制定了相關法規。
而且這些法規可能會抑制電子商務等部門的創新,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可能會遇到障礙。
例如,某些國家/地區的內容法規和許可要求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挑戰,尤其是對于試圖在多個市場運營的本地新興企業而言。
該地區的一些政府還對數據流進行了限制,比如說數據本地化。這可能會阻礙包容性經濟增長的前景,抑制外國投資并限制本地企業在國內和全球發展的機會。
當更多人希望經濟能從疫情中恢復過來時,東南亞地區的政府更需要抓住機會,通過加速數字化和建設包容性的數字未來,幫助中小型企業建立抵御能力并變得更加強大。
這需要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采取統一協作的方法,無論是共同制定數字化計劃還是在決策過程中采用協商方法。
當務之急是為中小型企業創造最佳的生態系統,使其在數字經濟中蓬勃發展,以便它們能夠為該地區經濟的整體復蘇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