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夏冰雹,一個泰國印尼的本土賣家,也是起航俱樂部的發起人。
國慶假期回來,起航俱樂部的菲律賓大賣們紛紛吐槽,9月的單量相較于8月有明顯下降。
相比于shopee的萎靡不振,在旺季還出現各站點用戶訪問量大幅下降的“重創”。
Tiktok可謂一騎絕塵,仍在快速發展中。
我試圖探討東南亞紅利,以及Tiktok紅利的本質。
我認為其核心是來至于東南亞地區,電商市場占零售市場總額的比例在持續上升,所帶來的新電商用戶的紅利。
2014年,Lazada開始在東南亞起步,在2014年到2019年間,東南亞整體電商市場占零售市場總額不超過5%。
2020年疫情來了,Shopee通過其商品供給與“低價”,在線下零售市場“近乎封閉”的時刻,迅速享受到了電商市場的快速增長,吃到了東南亞地區“新電商用戶”的紅利。
這一波,東南亞大盤中,電商市場占零售市場的總額,被拉升到了10%以上。
2022疫情后,shopee、lazada這樣的平臺電商已經陷入了增長瓶頸,平臺發展進入相對飽和期。這意味著,在未來東南亞電商市場化的浪潮里,他們很難貢獻絕對性力量。
能把東南亞電商市場推向20%的占領率的,一定是Tiktok。
而且不同于我國,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電商對電商市場(占市場零售總額的份額)的貢獻超過80%,抖音、快手的內容(興趣)電商,近乎在存量中博弈,搶肉。
而Tiktok在東南亞,用立體式的、幾乎毫無競爭對手的在他自己的維度里(內容維度),吃市場新電商用戶的增量。
是的,Tiktok是沒有競爭對手的,shopee、lazada平臺電商根本不是,也不算Tiktok的競對。
所以,在東南亞的后疫情時代,東南亞電商化率,從10%—20%的增長中,Tiktok是決定性力量。
在9月廈門的線下會中,起航俱樂部的賣家,紛紛聊過對Tiktok的看法。
“Tk必須要做。無論是賣貨或者做品牌,不做TK等于放棄增長。”
首先,Tiktok本質上是一個內容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的內容形式,給用戶供給內容。Tiktok電商帶貨的本質,是圍繞“內容”而出現的。
所以,無論是短期的,圍繞tiktok紅利想變現的人,還是長期想布局做Tiktok的人來說,內容都是核心本質。
其次,包括到現在,Tiktok在東南亞電商市場,仍屬于比較早期的階段。
他也會經歷一個抖音,曾經經歷過的發展過程,然后逐漸形成并且完善電商生態。
比如說目前很多小白都在做的店群玩法,實際上只是把Tiktok當成另一個”平臺“,而沒有重視其內容屬性,盡管在商品供給稀缺階段,能夠通過邀約達人生產內容+短視頻搬運的方式,獲得短期的利益。
基本上,我只知道賣店鋪的賺的盆滿缽滿,很少聽說做店群的賺了多少。(當然也可能是太賺錢了保密來著。)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TIKTOK的小店的市場價格從8000/個,打到了200/個的企業店鋪。
核心就是,TIKTOK做為內容平臺,本質的電商鏈路是,商品通過短視頻種草+直播間規模化轉化+tiktok shop形成穩定交易場后,被用戶進行搜索的過程。
當從左往右的邏輯形成并且成熟后,才會誕生人找貨的需求。
目前,世面上所有的領頭羊,他們走的也無非是短視頻+直播結合的帶貨手段而已。我們并未落后多少。
我嘗試把Shopee(Lazada)的老賣家,切分為3個角色,品牌型賣家、產品型賣家、精鋪型賣家。
分別聊聊這幾種類型的賣家,最適合以什么樣子的體位,切入Tiktok市場。
起航群友Sean為大家分享了POSEE是如何通過Tiktok進行內容生產,營造品牌聲量,帶來實際轉化的。
不僅POSEE,在媒體的信息中,印尼的MeToo品牌,在漱口水類目通過TIKTOK快速實現200W單品銷量。
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表明的一樣,TK不僅僅是一個賣貨渠道,而是東南亞電商品牌的造夢機。
造夢機,意味著可以造出很多品牌,路徑充滿了可復制性。
但同樣,不是所有的賣家都能夠有能力,往品牌的路上狂奔。
接下來,我們想分享傳統的平臺型賣家,怎么入局Tiktok。
在的文章中,我給精品模式下了定義,今天,我聊聊精品型賣家的畫像。
他們擁有少量的(不高于30-40的sku)產品,卻創造月100w乃至更多的月銷量,在東南亞市場上,這意味這類型的賣家,
目前,東南亞并不缺MCN與達人,相反的是,當地的供應鏈與產品,并沒有想象中豐富。
這意味著,如果你有相對充足的產品,你完全可以主動出擊,把Tiktok當作一個全新的帶貨渠道,無論是自營自己請主播帶貨,還是給達人寄樣品讓達人帶貨。
畢竟,在電商平臺的紅利期,你的產品完全有相應的空間。
廣泛撒網,拋出誘餌,重點捕撈,不要在一顆樹上吊死。
廣泛的和達人建立聯系,寄樣品與設置具有吸引力的分傭比例,在從中篩選出有效果的達人進行長期合作。
背后,實際上的支持要素是,精品型賣家庫存充足,并且還能有專門的庫存供給TK。
這種供應鏈的平衡,就來自于已經在Shopee或線下有穩定的銷售體量。
就像有起航群友和我說,后續是直接自己聯系網紅或mcn機構,還是自己搭建的本土直播團隊?
做這個選擇的核心,實際上取決你是一個產品型公司,還是一個渠道型公司。
只有擁有足夠穩定的產品供應鏈,才能夠承接MCN的機構及達人的帶貨,不然TK的爆發式流量,可能一天就把庫存折騰沒了。
如果你的SKU豐富,但是實際單品的庫存卻很少(幾十個),其實很難匹配相應 的Tiktok模式。
對于精鋪型賣家來說,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盡可能地聚焦品類,并且該品類適合用內容的方式去呈現。
這意味著如果你的產品在Shopee遇到瓶頸(假設是月銷3000個),可以通過Tiktok放大到(6000個)。
所以,盡可能選擇具備雙重屬性的產品和品類,在shopee把他做起銷量,維持好穩定的庫存。同時啟動TK的視頻也好、直播也好的帶貨。
至于其他的店群玩法、無人直播或者什么新出的黑科技,
不僅僅我們Shopee本土賣家需要Tiktok,Tiktok的賣家其實也很需要Shopee等渠道,做為銷量穩定的壓艙石的。
不可否認的是,內容尤其是短視頻內容的生產成本是很高的。
在國內,一位達人的月更短視頻的背后,可能是2個編導+1個攝像+1個剪輯保守月3W工資的成本付出。
而因為Tiktok的內容生產成本過高,目前,絕大多數的賣家,都是通過二次剪輯的方式,在做Tiktok的短視頻創作,通過抽幀、改變視頻順序、放大縮小畫面、改變音樂等等方式來逃過平臺的原創度審核。
相比于國內有成熟的MCN的內容生產方式,國外目前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尤其是在我國疫情下,出行并不便利,很難批量生產視頻內容。
所以,我看到的比較好的視頻創作方式是,聘請當地的主播進行直播及穿插節目表演,同時對直播進行錄播,在直播之后進行視頻的剪輯發布。
很大程度上,東南亞的TIKTOK會比較快速的進入直播帶貨時代,然后用直播的內容來剪切為短視頻內容。
當然,如果站在帶貨的角度,我還是尊重野生達人的創作能力。
最后,期望你我都能搭建好自己的產品供應鏈,以迎接TK帶給東南亞電商的下一個增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