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句話嗎?)
在很多人的記憶里,雙11是買買買的代名詞。滿減,折扣,湊單,誓要狠狠消費一把,做一個“砍手黨”。
但是,把我們的思緒拉回以前,雙11曾經有另一個名字【光棍節】。從什么時候,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節?
曾經它還是光棍節
讓我們把時光倒流回二十年多前,那時候的雙11還沒有名字,它只是一個正常的日子。
93年的時候,南京大學的一間宿舍里的,幾個大四學生正在舉行“臥談會”。有一段時間的臥談主題就是“如何告別光棍狀態”。臥談中提出的以11月11日舉行活動的想法,被其他同學認可,逐漸發展成為了南京乃至全國各地的校園文化。
隨著學生們走出校園,光棍節逐漸走向了社會,伴隨著單身男女的群體擴大和網絡的傳播,“光棍節”逐漸流行開來。
光棍節變身購物節
時間來到了09年,天貓(也就是淘寶商城)開始舉辦促銷活動,初衷是為了打開淘寶商城的知名度。選定雙11的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因為很多單身男女都會在“光棍節”的時候去購物,HIGH一把。另一方便也是因為雙11處在傳統的“黃金周”和“備年貨”之間,這時間段都沒有大型的消費季,等于是一個消費空檔期。還有就是11.11這個日子比較好記,朗朗上口。就這樣,雙11購物節的日子就這樣定下來了。
把購物節的日子定在雙11,其實一開始是一個有潛力,但是也有風險的決定。但是沒想到,網上的促銷活動火熱得一發不可收拾。并且還從網上滲透到了線下,不少線下商家也紛紛圍繞這個日子舉辦促銷活動。甚至阿里巴巴還為“雙十一”這個詞申請了版權。
隨著淘寶的越發做大,雙11購物節的稱謂也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光棍節”,成為了一個全民購物的狂歡節。

除此以外,雙11還造就了一個新詞“剁手黨”。剁手黨專指沉溺于網絡購物的人群,往往是看似貨比三家精打細算,實際上買回了大量沒實用價值的物品。這類人在冷靜之后甚至有痛定思痛、剁手明志的沖動,但購物癮一犯即把決心忘得—干二凈,故而得名。
走向海外的雙11
隨著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拓張,雙11逐漸走向了其他國家,成為了與“黑色星期五”齊名的節日。
東南亞就深受雙11的影響,每年的雙11期間,東南亞的社交網絡的排名關鍵詞第一名肯定是“雙11”。在海外平臺還沒有起來的那幾年,那些看不懂漢字的客戶,也在淘寶上血拼。
不過近年來,隨著他們本土電商平臺的崛起,也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在諸如Shopee、Lazada這樣的本土電商平臺上購物。


(海外平臺越發活躍的雙11)
在2020年的雙11,Shopee在24小時內售出了超過2億件的產品,對新入駐賣家,雙11的成交量是往常的10倍。Lazada參與用戶超過4000萬,是2019年的2倍;僅用時100秒實現1100萬美元銷售額,旗下LazMall不到半天時間完成上年全天銷售業績。
而今年的雙11正在火熱進行中,隨著Shopee、Lazada的發展,直播帶貨等電銷模式的推廣,今年的數據或許會再沖一波高峰。對國內的跨境賣家,也是一個重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