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Listing 政策
經常網購的讀者可能知道,Amazon 的商品搜索功能和選擇賣家的流程與中國的淘寶完全不同:
-
淘寶不管搜索什么商品,都會有很多條結果,每個頁面點開就是不同賣家。
-
Amazon?搜索具體商品,結果可能只有一條,打開商品頁面才能選擇賣家。
這種差別的背后是兩種不同的商品上架政策和設計哲學。如果有一款很火的手表有 100 個賣家,在淘寶看來這是 100 個店里的不同商品、會有 100 個商品頁面(Listing);而在 Amazon 看來這些都是同一款商品、因此只允許一個 Listing,顧客可以在這個頁面選擇不同的賣家。
下圖是手機上用 Amazon App 打開 Daniel Wellington 這款編號為 0502DW 的手表,下面有一行字:“Sold by Dexclusive and Fulfilled by Amazon” -- 即賣家是 Dexclusive 但是享受 Amazon 的售后服務。
要找「更多賣家」,在手機上接著往下翻(在電腦上打開則是右下角),有 “New (6) from $99.99” 字樣,含義是「這件商品有 6 個商家出售、全新、售價 $99.99 起」。
我剛才點擊進去看了一下,有三個賣家的售價是 $99.99(不含運費),包括上面這家 Dexclusive;另外三家的價格則貴一些。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商品描述頁面(Listing Page)留的是 Dexclusive,不是另外兩家同樣賣 $99.99 的商家、或者其他稍微貴一點的三家?
抱歉,這是 Amazon 的商業機密,道理和 Google 搜索排名算法一樣。除了賣家資質、好評率等之外,據說 Amazon 會參考 300 多個因素。
惡意競爭「」和
Amazon 流量巨大,一些熱門商品銷量動不動幾十萬。對于很多小賣家來說,如果有樣東西賣火了,即使不能在商品描述頁面吃肉,在「更多賣家」結果里喝點湯也好。
這種在其他商家建立好的商品頁面里喝湯的行為被稱為「跟賣」:
-
為了讓消費者「貨比三家」,Amazon 鼓勵合法跟賣、充分競爭,前提是你的產品要和架上的商品完全相同:如果別人掛的是羊頭,你不能在后面跟著賣狗肉。
-
有一些則是惡意跟賣,往往以次充好、甚至假冒偽劣:比如說 Adidas 的某款運動鞋火了,有個小商家定價比別人都低,結果消費者買到手里一看是 Abidas。
惡意跟賣行為對合法賣家會造成兩方面傷害
1、以次充好的賣家,因為成本更低,可以定更低的價格,搶走合法賣家的生意。
2、消費者收到次品之后,對商品不滿意,可能會給該商品差評,從而傷害到生產廠家和所有合法出售該商品的賣家。
現在國內有很多商家在美國 Amazon 惡意競爭,凡是亞馬遜上賣得好的一些商品,管他自己的產品是否完全相同,只要有點像樣就開始低價跟賣,「而且總是在國內半夜 1:00 - 7:00 搞」。
對于惡意跟賣的行為,Amazon 允許 Test Buy 來申訴:下單購買惡意競爭者的產品,然后把訂單號、貨件照、產品包裝、產品實物照等細節上傳,證明惡意跟賣者的產品和商品描述頁面不符、甚至侵權,舉證成功之后?Amazon 會懲罰這些賣家,刪掉他們的 Listing、甚至關店。
然而,要在美國 Amazon 下 Test Buy 訂單,通常需要人在美國,否則賣家可能很容易識破你,或者就算沒有識破你也不會發貨,因為很多 Listing 本來就是針對美國消費者,不會寄到中國。對于人在中國的合法賣家來說,如果遇到惡意跟賣,可能需要找人在美國幫忙做 Test Buy。
Test Buy的行情和流程
定價 5 美金以下的產品,在美國做 Test Buy 的人會通常收取 10 美元(含下單費用);單價 5 美金以上的產品,收費一般不超過商品價格 +10 美元。做了 Test Buy 之后,亞馬遜如果判定賣家侵權,購買商品的費用會退還給 Test Buy 帳戶,這筆錢也是歸 Test Buyer。
也就是說,作為一名 Test Buyer,單次獲得的實際報酬是:
-
定價 5 美金以下的產品全部酬勞 = 10 美元 + 收到一件沒什么用的殘次商品
-
定價 5 美金以上的產品全部酬勞 = 10 美元 + 商品價格 +?收到一件沒什么用的殘次商品
Test Buyer需要做的事情則包括
1、人在中國的商家給 Test Buyer 鏈接,指示買誰的產品,然后付款,Test Buyer 下單并把單號反饋給商家。
2、Test Buyer收到商品后,按要求逐一拍照,把照片傳給被跟賣的商家。
最近他兩款產品,開始有銷量了,遇到了惡意跟賣。他采用成本更高的亞馬遜 發貨 -- Fulfilled By Amazon -- 而跟賣的人從國內自發貨,成本超低。他需要人幫忙做 Test Buy 好向 Amazon 申訴。
如何打擊跟賣
1、在產品或包裝上做防偽標志
如果沒有進行品牌保護,賣家可以將不同的產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搭配銷售。又或者將logo印在產品或者包裝上,讓別的賣家無法跟賣。
2、向亞馬遜舉報跟賣的賣家
如果賣家手握品牌代理權或權卻遭到跟賣,可以第一時間與跟賣賣家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的產品是受品牌保護的,要求移除其跟賣,如果對方很自覺下架產品,那么就不追究了,但如果對方不聽勸,那么被跟賣的賣家可以再給對方發警告郵件,若多次警告無效,就可以直接向亞馬遜投訴跟賣的賣家。投訴這一招是很有用的。
3、申請商標,申請品牌備案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賣家可以申請注冊當地商標,然后在亞馬遜平臺上申請品牌備案,通過打造自主品牌來防止別人跟賣。同時,為防患于未然,賣家可以在產品研制和開發時申請專利保護。當然,這只是起到保護作用,想成為真正的知名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