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局官網刊發了一條“BREAKING NEWS”的報告(英譯:爆炸性新聞/突發新聞/新聞大事件)。報告內容是調查中國近年來,在美申請的商標和專利激增的主要非市場原因。新聞一出,一時間引起了國內知識產權的巨大反響。
美國商標局官網
事件背景: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和賣家對海外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也包括各大電商平臺對于商品的合規合法越趨于完善。中國在歐美日地區的商標專利申請,越來越多。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跨境出口電商,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首選。中國在美申請的知識產權數量,自然而然呈上升趨勢,2013年申請量僅為4706件,到了2019年申請量達76566件,增長了1526.99%。
中國在美商標申請量
但這樣的上升,對美商標當局的工作壓力和要求,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要求。恰逢中美貿易戰核心時段,對于中國的發展,老美難免喜歡“指點”一二。但現實中,確實也有一些非市場因素,影響了這個知識產權申請的市場。因此,本次報告被稱為“Breaking News”也是正常。
事件解讀:本文將介紹報告描述了哪些因素,影響中國在美的商標和專利申請的正常性,同時這些申請對市場有什么影響,以及本次新聞報告的內容,對未來的美國商標申請有什么警示作用。
報告中指出,除了企業或個人的正常申請需求外,還有非市場因素。也是非市場因素嚴重影響著申請量的“不良增加”。
非市場因素有:
1、政府補貼
2、惡意注冊
3、防御系注冊
其中,政府補貼和惡意注冊,是影響最為重大的兩個因素。
報告中,以深圳為例。深圳于2013年至2017年,中國在美國商標的申請量增加了1264%,那時深圳是在2013年發布了補貼操作程序,允許符合條件的個人或企業,可以申領5000人民幣的補貼(當時美國的注冊官費是225美元,人民幣約是1575元),報告認為這嚴重超過了官費的補貼,使得眾多申請人以申請補貼為目的進行了大量的申請。致使申請量激增,占據了大量的商標資源,影響了審查效率和商標授權。
深圳美國商標補貼
至于惡意注冊,報告認為,是某些機構或個人,想要通過大量注冊來牟利。通俗來說,就是大量,然后出售給下家,獲得收入。這種搶注,同時伴隨著大量的虛假“使用證據”,使得報告認為,這些申請人也被認定為不誠實。
防御性注冊,是指部分有實力的申請人,為了保護他們的品牌跨類不被模仿、搭便車、蹭熱度,而向商標局申請非主營業務的其他類別商標。
上述的三個非市場因素,破壞了商標注冊的可靠性、讓商標搜索數據復雜化、同時縮小了申請人在合法銷售商品和服務方面的保護范圍。
事件思考:無論是中美對抗下的政治使然,還是對商標灰色地帶的起底。本次報告,都預示著未來的美國商標申請,勢必迎來改革。遠道認為:
改革趨勢1:對于來自中國申請的個人或者公司,對于審查要求會更加嚴苛,甚至拉長時間。
改革趨勢2:對于同一個中國個人或公司名下,申請的商標超過一定數量,可能會要求提供用途證明。
改革趨勢3:對于同一個律師,代理過多中國個人或公司的商標申請,會要求律師提供說明。
改革趨勢4:對于虛假申請(不誠實)的申請人,會采取永久封禁的措施。
如果上述的趨勢判斷成真,那么對于當前跨境的賣家或外貿企業會有什么影響呢?遠道認為:
影響1:下證時間更長
影響2:申請材料更嚴苛,導致成本更高
影響3:無辜躺槍,因律師受牽連
影響4:在遭遇中外商標權利糾紛時,可能會遭遇“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