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消息稱,微軟即將上線旗下首個跨境電商平臺-Buy with Microsoft,目前還處于內測階段,預計會在4月或5月正式上線。
Buy with
Microsoft是微軟首個面向第三方賣家開放的電商平臺,于3月22日推出,目前僅針對美國員工開放。據了解已有少部分中國賣家加入內測,主要提供家居、3C、服裝、電子配件等產品。
想必是針對一些國內大賣定向邀請,據了解需要年銷售額>100萬美元的跨境賣家才可報名內測,對于想要嘗試新平臺銷售產品的賣家可以靜等平臺消息。
對于一款第三方電商平臺的推出,賣家最為關心的無非就是新平臺的入駐政策、新人流量扶持、平臺用戶屬性、物流支持和支付回款等方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看一下。
流量扶持
從相關媒體渠道得知,微軟的首家電商平臺流量支持將依托于企業生態,而微軟旗下的產品實在是太多了,如office,Windows,surface,Windowsphone,Skype,Lumia等等,另外它還有自己的Bing購物頻道作為底部流量支撐。
早在去年4月份的時候,微軟官方就透露Windows10活躍設備數量已經超過了13億臺。這得益于全球疫情影響,導致員工大范圍居家辦公,對PC的需求快速增加。
而微軟網絡的月度用戶數量就達到了5億,月度顯示量達到了210億,月度搜索量則高達85億,操作系統占據美國市場份額為62%,微軟用戶體量的強大不言而喻,若開放第三方電商平臺,想必平臺基礎流量的加持并不會有太大問題。
用戶屬性
微軟用戶的質量也普遍較高,微軟也曾對自己的網絡搜索受眾做過簡單分析,數據顯示:搜索用戶男女占比均衡、年齡低于45歲的超過了50%,大學畢業生占了33%,而家庭收入在8.5萬美元以上的則占了1/3。
由此可見用戶體系較年輕化,對于新鮮事物的可接受程度較高,同時購買力也有一定的保障。由此可預判,Buy with
Microsoft正式上線后,消費者接受速度會相對較快,具體情況如何還要拭目以待。
物流服務
目前基于被爆出的消息稱,Buy with
Microsoft平臺不會給入駐賣家指定特定的物流服務方,你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發貨、也可選擇模式,若是國內直發則要在18個工作日內完成妥投。
另外平臺前期免運費的,且要求必須要有妥投單號,保證物流信息能被消費者查到。對于退貨,平臺支持妥投后30天內退貨,但是需要賣家上傳預付費物流運單,且要提供美國本土退貨地址。
客服退款
目前Buy with
Microsoft平臺是不支持買賣雙方直接溝通的,有點類似亞馬遜,雖然近期亞馬遜幾個站點有做這塊的整改,可見后期消費者差評率又會是賣家頭疼的一個問題。
若買家對商品不滿意發起退款請求,賣家只需在后臺點擊確認或者聯系客服進行協商,若有爭議則可提起申訴。
支付回款
賣家需要用相關的合規資料去申請收單機構賬號,而Buy with
Microsoft目前只支持、US/HK實體銀行卡或虛擬銀行賬號。放款周期主要以回款日之前五天的妥投信息為準,如妥投信息未更新,需要賣家提供相關的妥投證明,一般是在每月1號和15日回款。
Buy with
Microsoft眼看近期就有可能要正式上線了,中國跨境賣家們躍躍欲試。多少中國賣家被亞馬遜平臺弄得苦不堪言,微軟電商平臺的出現會是大家的救命稻草嗎?
不可否認,很多中國賣家希望跨境海外能出現另一個能與亞馬遜相媲美的電商平臺,對其進行制約,微軟很明顯是大家心目中的候選人。Buy with
Microsoft會是下一個亞馬遜電商嗎?
未來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小知能預想到微軟第三方電商平臺一經推出后的火爆程度,但真的適合所有賣家嗎?未必!在入局之前小知有幾點建議給到各位賣家們?
清楚平臺定位
朋友之間聊天經常會被問到“這個平臺可以做嗎?這個市場還有多少份額可占?”掙錢的事情誰都想去干,但是能不能賺到自己口袋卻看個人本領了。這些問題通常并非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也因人而異。
進入一個全新的平臺,大家總是著急去找快速占坑的機會,卻很少有人愿意靜下心來問問自己“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產品永遠是各大電商平臺的根本,亞馬遜重產品而輕店鋪,微軟的Buy with
Microsoft也要求產品性價要高、新穎、品質好是其強調的產品重點。如你的產品定位方向不是這個,建議不要輕易入局。
判斷市場需求
沒有一家巨頭企業會花費巨大精力去打無準備之仗,一個電商平臺推出的背后必定有其需求群體和市場容量,通過各項數據去分析判斷微軟背后的市場用戶畫像究竟是什么模樣,這比任何盲目選擇行為都要重要的多。
平臺的目的是什么?你與平臺之間關系是什么?是相互成長,還是相互悖逆的狀態,這個決定你入局之后是乘風而上還是逆風向下。
個人優勢分析
跨境電商的利潤點就在于產品和物流,其次便是運營。我認識很多做的非常好的賣家,他們能實現長期收益的關鍵點就在于某一個方面做到極度優越。
要么產品領先行業,做到產品品牌唯一性,能主觀溢價,要么物流成本投入能做到很大程度上的壓縮。其實便是運營團隊的優勢展現,產品流量、復購或供應鏈都能優于別人。
簡而言之,你在某一方面表現格外突出,那么你就具備了市場競爭力。入局之前分析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在新的平臺如何再次展現?
以上這些點考慮好了后,我們還要做的就是入局一個新平臺之后的風險評估和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跨境電商屬于互聯網經濟,看起來賽道擁擠,實際仍然有不少紅利機會,但能否把握住,還需要賣家從個人或企業實力的角度出發,預估項目進行中會遇到的困難,并做出正確的發展判斷。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快中求穩,在穩中求進,有些事情是能短時間獲利,但是若沒有一個基礎地基的搭建,一旦風暴來臨也依舊會連根拔起。所以面對新平臺的出現,我們要深入分析,理性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