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關于listing 綜合權重問題
關于listing綜合排名權重問題,亞馬遜listing權重跟流量來源渠道有關,常見的流量來源通道:第一站內關鍵詞搜素,比如打CPC廣告,第二站內秒殺比如LD、DD、BD,第三:站外deal活動,比如dealsplus、slickdeal、dealnews等deal網站。
以上的第二種,第三種屬于爆發式出單,對listing自然排名權重幾乎沒有影響,什么意思呢?
如果經常做秒殺或站外deals賣家,其實你們會發現一個現象,比如某個產品秒殺一次出了100單以上,排名會蹭蹭往上漲,甚至直接沖到類目「Best Seller」,一旦秒殺結束或者站外deals活動結束,你的排名最多2-3天立馬恢復到解放前的位置。
最多也就是秒殺結束后的第二天到第三天訂單會增加點,比如秒殺結束后第二天20來單,第三天10來單,后面就恢復到平時正常出單的銷量。
所以,不要妄想單純靠秒殺或站外deal來提高新品排名和打造爆款,因為流量通過這些渠道快速匯聚過來,影響是短暫的、不可能持久,一般大部分賣家也只有「清庫存」才會大力度折扣搞站外。
Listing綜合權重核心在于「站內轉化率」,而不是「站外轉化率」,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部分老鐵「刷單」也是要用「站內關鍵詞」去搜素和瀏覽加購,目的就是提升站內轉化率。
站外效果好那都是用來清庫存的,并且要求折扣力度基本都在50%以上,如果站外帶來的「綜合權重」可「持續性」的話,大家都會跑到各種deal網站「虧本」賤賣。
所以要不要做站外,首先你要明白做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打造新品排名來提高listing權重,還是用來清庫存,減少倉租的?
思考二:關于亞馬遜CPC廣告類型及權重問題
目前亞馬遜后臺有三種廣告形式,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測試和研究發現,每個廣告類型對Listing的權重是完全不一樣的。
Sponsored Products商品推廣
Sponsored Brands品牌推廣
Sponsored Display展示推廣
亞馬遜后臺三種廣告形式大部分賣家有嘗試過,商品推廣有自動和手動兩種,手動又分三種匹配模式:廣泛、短語、精準。
實際上商品推廣是客戶通過關鍵詞搜索,亞馬遜再匹配我們的Listing,這種通過廣告出單對Listing整個權重是有很大幫助。
如果商品推廣出單效果比較好,那么這個Listing整個關鍵詞的權重也就越高,具體可以通過賣家精靈軟件查看ASIN關鍵詞權重。
而第二種品牌推廣言外之意重點在品牌,比如頭條廣告、視頻廣告,這些轉化率比商品推廣高多,但是對Listing權重提升卻很少。
思考三:關于Listing類目排名以及卡位銷售問題
關于Listing大類小類排名問題,作為運營我自己對這兩個指標都要關注,其實更多的是關注小類排名,我們常說的「卡位銷售」就是要卡住小類排名,小類排名穩定代表占住一定的銷量,所以運營更多就是關注小類排名。
至于有人說做不到best seller沒意義,其實我們自己運營當中有一種理念「不要輕易做Bestseller」,除非有一定的review沉淀,比如我們內部規定1萬個或者5000個review做bestseller,當然個別藍海類目做bestseller沒事。
為啥呢?如果屬于「壟斷性類目「或者「頭部類目「,一旦你一個新賣家占住bestseller,那你的噩夢也就接著來了,槍打出頭鳥,估計投訴、變狗,被關注的人太多了,事也就多了。
所以作為中小賣家要結合自己所在的類目,還有要看自己的運營實力,反思:有沒有能力做到bestseller位置?即使通過某種手段坐上去了能呆幾天?坐上去之后有沒有能力維持?
實際上大類決定你這個產品有沒有做的必要,市場容量大不大。比如就連做到小類第一也就30來單,其實你再怎么努力,也就那點訂單。
小類直接決定你的每天銷量,如果小類排名不變,比如小類第5,但大類排名一直在提升,由原來300名,提升到260名,說明這個產品整個市場容量在擴大,需求量增加,訂單也就增加。
通常我們自己只關注小類第一名,看小類第一大類排名,首先小類第一固定不變,大類靠前代表市場容量增加,反之變小。